[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9)04-0081-08 近年来读了好几本《中国现代美学史》之类的著作,都很有学术价值。但我比较吃惊的是,它们所论述的中国现代美学史的起点、所介绍的人物的取舍,有很大的不同,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情况?我以为,可能这些论著在撰写之前并没有确定中国现代美学史的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和内在动力。本文拟对此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 一、逻辑起点是中国现代美学史的轴心 既然写“史”就必须先要确定其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和内在动力,它可以在所写之“史”的绪论或导论中开宗明义,也可以明的不说却遵循着既定的宗旨。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和内在动力一方面规范、引领着“史”的编写思想、整体结构和发展维度,另一方面,也约束着“史”的视角选择、材料取舍和叙事方式。一部称为“史”的作品,如果没有明确的逻辑起点、中心思想与内在动力,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它会成为一个大量资料堆积起来的臃肿的杂凑。但是,给中国现代美学史或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确定逻辑起点、中心线索和内在动力却难度很大。这是由中国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美学在古代的西方社会,主要是一种文化形态,以审美文化的理念指导和引领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欣赏。到18世纪,美学在西方形成独立的学科,从此审美文化的发展基本依附美学学科的探索之翼,同构前行。美学在近代中国却不同于此。随着殖民资本进入中国,西方的精神文化也随之进入中国。钻研科学、注重工业、崇尚武备,既是西方列强强盛的基础,也是西方列强殖民海外的依仗。在国门开启之后,立志改良中国的有识之士,通过筛选和比较,最终把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作为反抗西方压迫的终极利器。 这一点首先在20世纪初的审美文化中反映出来,特别在海派京剧中反映出来。京剧本是中国的国粹,在清朝,重点服务于王公大臣和社会“高端人士”,主题是宣扬封建的忠孝节义。京剧到上海开拓市场后,面对工商人士和市民阶层构成的观众,不得不用新剧目、新思想、新演法来进行改革,迈出推进审美文化现代性的步子。在思想性上,“从忠君爱国到公民爱国”,“从怜香惜玉到妇女解放”,“从粉饰现实到揭露黑暗”。①在演出剧目上有鼓吹爱国的《瓜种兰因》,抨击鸦片毒害的《黑籍冤魂》,揭露朝廷黑暗的《张汶祥刺马》,宣传辛亥革命的《鄂州血》,歌颂女性英雄的《新茶花》,宣扬婚姻自主的《石头人招亲》等。这些新京剧被称为“海派京剧”。它不能仅仅被看成是传统京剧的新变,而是整个中国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推进审美文化现代性的第一波浪潮。在这波浪潮中,除了声势浩大的海派京剧外,鼓吹励志改良的学堂乐歌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五四”时期,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胡适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陈独秀则高举“文学革命论”的大旗,呼吁“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瞭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在实践方面,有主张“为人生的艺术”的文学研究会和主张“为艺术的艺术”的创造社以身说法。这一切形成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现代性的最大浪潮。这波浪潮及其成果就是“五四”新文化。其余绪蔓延到20世纪30年代,如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早期都市流行歌曲、崛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国产电影,乃至丰子恺、宗白华、朱光潜等人的散文和论文,都体现了审美文化现代性的成就。 然而,中国现代审美文化的现代性并不是在美学学科里构成和推进的,而是一种社会的实践活动。这个声势浩大的文化运动及其成果,几乎与中国同一时期的美学学科没有关系。因此,以中国现代审美文化的发展作为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的逻辑起点,无疑是可行的,也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但由于与美学学科关联度不紧密,指称“中国现代美学史”似乎有些名不副实。 那么,以美学学科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史的逻辑起点是否可行呢?我们可以对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发展作一个梳理。 美学学科虽然在晚清时期已传入中国,如京师大学堂的课程改革中有加入“美学”科目[1](P7),一些善于吸收新文化的文人如王国维亦在自己的论著——如《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中应用美学的知识,对美学学科整体性的研究却始终投入不够。19-20世纪之交,陆续发表有关美学文章的学者有颜永京、王国维、侯毅、章士钊、徐大纯、萧公弼等人。现在能查到的最早比较全面介绍美学学科的文章,是徐大纯发表于1915年1月1日出版的《东方杂志》上的《述美学》。徐文写道:“夫美学者,最新之科学,亦最微妙、最繁赜之学科也。”美的第一义:“即其时所生一种特别之感是。而凡特别之感之中,惟快感为美之重要元素。盖吾人各部之感官,最富于智力作用者,莫如耳目。由耳目之官,接受外物之声音、色彩、形状、运动等印象,立呈一快或不快之感,而其快感是名美感。”审美活动带来的美感包含有快感的成分,“然快感与美感,正自有别,若以一切快感,皆为美之元素,是又不可”。这里徐大纯把美感与快感作了区分,并指出,美感是从美的事物上产生出来的快感。但美到底是什么?他并没有弄清楚。除了阐述美与美感,徐文对美的分类也做了详细的介绍。他写道:在内容上,“抑所谓美也者,从其广义言之,约有五类:一曰纯美Beauty,二曰丑Ugly,三曰威严Sublimity,四曰滑稽美Comical Beauty,五曰悲惨美Tragical Beauty。”而美“从形象观之,则大别为自然美与艺术美,自然美者,谓天象、地象、气象、人工、动物、植物等之美也;艺术美者,谓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等之美也。”[1](P8-9)《述美学》基本是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它虽然没有对美学的具体问题进行详细的研究,但大体上勾勒出现代美学学科的框架。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对美学进行学科性研究,基本是沿着这条路子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