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和施予:汉语小句中内外向动词的陈述功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英哲,美国夏威夷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

原文出处:
汉语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从人类生活中有关互动、交换、交际、交易的语言现象探讨内外向动词的小句陈述功能。文章认为,接受和施予是汉语小句中内外向动词主要的陈述功能。一般行为动词都有潜在或非潜在的内外向属性,其他动词也可能有内外向属性;而这种属性和动词所表达的判断、处置、被动、移位、结果、程度等陈述功能都有密切关系。古汉语中一些动词的内外向属性、“把/被”的语义发展及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的现象,都反映了接受/施予的陈述功能。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试从邢福义先生的汉语研究大三角“普—方—古”(邢福义1996、2002a)以及“小句中枢说”(邢福义1995)的宏观思路探讨汉语内外向动词的小句陈述功能:接受(内向)和施予(外向)。虽然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现象,但也将从语法发展和方言比较的视角来检视汉语内外向动词的有关现象。

      笔者(2005)曾撰文强调,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建立了以汉语特点为主的语法理论。“小句中枢说”在句法研究上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它印证了许多句法上的重要现象都显现在汉语小句中,包括连动结构、动补结构、重要的介宾结构(如“把”字结构、“被”字结构)以及小句中的内外向动词现象。大量语言事实表明: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功能正好显现在小句中,如陈述、询问、祈使、感叹等功能。

      以往的语法研究中,动词都按照及物、非及物、行为、非行为、状态、性质等属性分类。到现在为止,语法家似乎还没有主要依照内外向属性分类的。我们认为一般行为动词都有潜在或非潜在的内外向属性,而且其他动词也可能有内外向属性。这种属性和上面提到的各种动词的陈述功能都有密切关系。

      本文主要讨论汉语小句中内外向动词的接受/施予的陈述功能。小句陈述功能通常包括语法研究中经常讨论的诸如表达对句中事物的判断、处置、被动、移位、结果、程度等功能。我们拟从人类生活里许多有关互动、交换、交际、交易等语言现象探讨内外向动词的小句陈述功能。因为共时语言运用、历时语言演变、方言异同以及语言习得现象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范畴化、结构化、意象图式化、隐喻化、代喻化等活动过程的认知心理,而内外向动词的隐喻化现象显示在“接受(内向)和施予(外向)”的隐喻语义中就是这种认知心理过程的延伸。①

      二、从古汉语观察一些特殊的内外向动词

      人类使用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沟通彼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常有双向交际。由于这种双向交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需要且为大家所熟悉的现象,因此我们会发现有些动词本身都具有双向(内向和外向)属性。我们认为,“授/受,借/借,租/租”等动词就是历史发展中所遗留下来的双向动词。而英语动词loan(借),rent(租)等也反映类似的双向现象。试检视下面的英语例子:

      (1)a.The bank loaned me some money.(银行借(借出/施予)了我一些钱。)

      b.I loaned some money from the bank.(我向银行借(借入/接受)了一些钱。)

      (2)a.My landlord rented(out)two more apartments today.(房东今天又租(租出/施予)了两所公寓。)

      b.I rented(in)a small studio from him today.(我今天向他租(租进/接受)了一个小套房。)

      英语另外有两个词:borrow(借入)和lend(借出),它们在汉语中的意思都是“借”,这也反映出汉语“借”其实是双向的结合体。此外,英语中还有learn(学习),在早期和现代英语方言中都可以做teach(教)使用。也就是说,learn本身同时有双向的“学习/教授”的语义,例如:

      (3)a.I learned a very good lesson.(我学(接受)到了一个很好的教训/我学了很好的一课。)

      b.You learned(=taught)me a very good lesson.(你教(教给/施予)了我一个很好的教训。)

      这正好同汉语的“授/受”相似。这种跨语言的类似现象不是偶然的,况且汉语和英语并非同一类型的语言(徐杰2005)。

      在古汉语发展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更多这种现象。假如我们理解了古汉语很多动词都有双向属性,而它们在句中的陈述意义不是接受就是施予的话,那么我们对一些动词的理解就能更加清楚。我们借西周铜器铭文(潘玉坤2006)中一些动词的例子来检视它们所显示的双向属性:

      

      上述12个动词“罚、刺、、殴、析、遗/贻、赏、惠、命、荐、蔑历、易/赐”被认为是西周铜器铭文中所有涉及语义被动句的动词。因此,这些动词都被认为应加上“被/受”(如)来显示该小句的被动语义。当然,我们知道这些小句的主语都不是12个动词的施事者,而且在这个时期,“见、被、为”及其他被动形式标记都还没出现(仅有“受事者+动词+于+施事者”的被动结构是由空间移位结构延伸而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