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副词“一定”的三种用法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莹莹(1982-),女,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语言逻辑;邢丽亚(1995-),女,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湖南 长沙 410082)。

原文出处:
外国语

内容提要:

副词“一定”在以往的研究中一直被看作是情态词,表达认知情态和道义情态。本文驳斥了这一观点,论证了“一定”有三种用法:“”表达认知情态;“”确认命题真值;“”强化情态意义。从与情态的搭配来看,“”作为强化词只能搭配强必然性情态,而不能搭配情态力度较弱的情态;后一种情形下的“一定”只能看作“”或“”的用法。我们进一步指出,“”对强必然性情态的强化作用是通过精确化效应,即扩大情态的量化域而实现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和《现代汉语八百词》的描述,副词“一定”有两个义项:一是表“必然,确实无疑”;二是表“意志的坚决”①。在以往的研究中,“一定”一直被看作是情态词。具体而言,表“必然,确信无疑”的“一定”表达认知情态(如(1),而表“意志的坚决”的“一定”表达道义情态(如(2)(参见彭利贞2007;陈勇2011;张则顺、肖君2015等)。

      (1)a.我想任何一个在我们身上投注的人都一定赔了好多钱。

      b.你们一定想不到我还敢留在那里的。

      (2)a.领导一定要深入群众。

      b.在这个国家,每家每户一定要有一个孩子参军。

      近期,一些学者如潘海峰(2017)提出,“一定”也可表达动力情态“意愿”(如(3),还可表达指令、承诺等言语行为(如(4)和(5)。

      (3)a.他一定要去,就让他去吧。

      b.他一定要建新村。

      (4)a.一定把他给我找回来!

      b.一定把灯给关了!

      (5)a.我保证以后一定会好好照顾她。

      b.我一定照办。

      在我们看来,尽管吕叔湘等前贤们对“一定”意义的描写符合直观,但把“一定”总看作情态词的做法是值得怀疑的。主要原因是:首先,表意志坚决的“一定”通常与表达根情态的“要/得(děi)”连用,而去掉情态词“要/得”之后,句子不易被接受(如(6a)),除非加上祈使语气(如(6b));其次,语感上,“一定”有增强语气的作用(对比(7a)中的前后两个句子),可对应英语中的强化词“absolutely”(见(7b))。

      (6)a.*领导一定深入群众。b.领导一定深入群众!

      (7)a.领导要深入群众。→领导一定要深入群众。

      b.Leaders absolutely must go deep among the masses.

       鉴于此,本文将对“一定”的用法做进一步探讨。以下我们首先论证“一定”有三种用法:“”表达认知情态;“”确认命题真值;“”强化情态意义。其中,只有“”应看作情态词,而“”和“”均不表达情态意义,前者应看作真值确认词(truth confirmer),后者应看作强化词(intensifer)。接着,我们在文中进一步探讨了“一定”与情态的搭配情况。我们发现,“”作为强化词只能搭配强必然性情态(如情态词“要/得”,指令性祈使/承诺语气),而不能搭配情态力度较弱的情态(如情态词“能/可以”,建议性祈使语气);后一种情形下的“一定”只能看作“”或“”的用法。最后,我们指出“”对情态的强化作用是通过精确化效应,即扩大情态的量化域而实现的。

      

      2.“一定”的三种用法

      2.1 表达认知情态的“一定”

      “一定”表达认知情态的用法是被学者们所公认的。就我们而言,进一步的证据就是:“一定”总能单独使用表达说话者对某个命题的必然性推断。比如:

      (8)张三今天看起来无精打采,昨天他一定熬夜了。

      该句中,一旦我们把“一定”去掉,“昨天他熬夜了”就变成了一个事实句。由此可见,其中的认知情态意义只能是由“一定”表达出来的。

      2.2 确认命题真值的“一定”

      除了表达认知情态,少数学者如Wu(2015)还注意到“一定”可以用来确认某个命题的真值。他给出的例子如下:

      (9)A:张三喜欢小梅吗?

      B:张三一定喜欢小梅。他很注意小梅的一举一动,这是很合理的推测。

      B’:张三一定喜欢小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Wu 2015:例1)

      根据Wu的解释,在上述两个对话中,对于A的提问,尽管B和B’的回答都包含“张三一定喜欢小梅”这个句子,但是“一定”在两者中的用法有所不同。由B的回答可知,他是基于张三的表现推测出张三喜欢小梅的,这里的“一定”显然是认知情态词。然而,根据B’的回答可知,B’其实是知道张三喜欢小梅的,因而“一定”在这里不是表推测,而是用来对“张三喜欢小梅”这一命题为真进行确认。

      用于确认命题真值的语词一般称作真值确认词。汉语学界也称之为确信类语词,典型的如“确实”“的确”等,与揣测类语词如“可能”“大概”相区别(张谊生2016)。根据真值确认词的研究,这类词通常会用在怀疑、否定和申辩这类话语模式中(参见Halliday 2004;Grice 1989;McNabb 2012;Beltrama & Bochnak 2015等)。比如,在上例(9)中,一般情况下,对于A的提问,B’其实只需做肯定回答,不需要使用“一定”。然而,若A已被他人告知张三喜欢小梅,而A对此表示怀疑,进而向旁边的B’询问时,B’使用“一定”来对“张三喜欢小梅”这一命题为真作进一步的确认就是非常合理的。此时的“一定”也可以由“确实”“的确”替换而保持意义不变,从而进一步证实了Wu的上述观点。

      可见,表达认知情态的“一定”与确认用法的“一定”的区分需要依赖语境。若是说话者在根据他所掌握的证据进行推测,“一定”就应分析为前者;若是说话者在怀疑、否定的话语模式中对命题的真值做进一步确认,“一定”就应分析为后者。

      2.3 强化情态意义的“一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