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所关注的是在一定语境条件下说话人希望通过话语所传递出的信息或意图(何自然、冉永平2009;Levinson 1983)。在日常交际中,说话人往往并非单纯地要表达语言符号本身的词汇意义(即话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可能是一些非字面的隐含意,听话人通常需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百科常识并借助于一系列的心理推理,去揣测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这一过程除了受词汇语义以及句法结构等语言知识影响之外,还受到交际双方的百科知识、交际情境以及个体的认知能力(如推理、记忆)、认知风格、心理状态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Levinson 1983;Hagoort & Levinson 2014)。由此可见,语用学所探讨的问题早已不限于语言学领域,很多语用现象背后对应着难以直接观察到的复杂心理过程及推导机制。因此只有把认知及心理方面的因素引入语用问题的研究框架才能更有效地揭示语用现象的实质。 然而长期以来,有关语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思辨或内省分析上,其背后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随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Event-related potentials)和高空间分辨的脑成像技术(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推广以及相关实验范式的成熟,探讨语用现象背后的认知及神经机制的时机业已成熟。具有毫秒级分辨率的ERP技术可以通过锁时关系实时追踪语用现象发生的时间进程,揭示语用现象发生的瞬间过程及其对后续信息处理过程的影响;而fMRI等脑成像手段可以从大脑激活指标上反映出各种语用加工过程背后的神经激活模式,这有利于区分不同语用现象背后脑活动情况的异同。最近十年,一些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开始借助这些认知神经科学的先进手段,重新审查和思考语用学领域的众多热点议题,研究者从时间进程和大脑空间定位两个维度探讨了这些语用现象及准则的心理现实性。 如果说神经语言学是探讨语言理解及产生过程的神经机制,那么神经语用学在此基础之上则更加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以及语言表达的适切性(Bambini 2010;Hagoort & Levinson 2014)。本文中,我们将综述最近几年采用ERP、fMRI等认知神经科学手段探究语用问题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发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语用学核心问题:语用百科知识理解、语用预设、格赖斯(Grice)会话含义、语用推理、语篇回指。文章在回顾这些语用及相关研究时,主要围绕如下两个主题展开:其一,语用信息的处理过程和非语用信息(字面意义)的处理过程存在哪些异同,它们在电生理和神经机制层面是否存在相应的表现;其二,大脑处理语用信息的过程和处理句法语义信息的过程是同时进行还是存在先后之别。 2.处理不同语用信息的神经生理机制 2.1 语用百科知识的理解 语用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语用信息的处理和句法语义信息的处理是否发生在同一平面上。按照序列加工模型的假设,无论是语言理解还是语言产生,二者均由不同的加工阶段构成,比如,第一阶段是语音、词类等短语结构的建构,然后是包括题元角色指派在内的语义加工以及形态句法加工,最后才是把句法、语义以及包括百科知识在内的语篇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整合加工阶段(Fodor 1983;Garrod & Sanford 1994;Friederici 2002,2011;徐晓东2014)。按照该模型,只有到了最后一个加工阶段,语用信息才会参与进来。这是否意味着大脑处理百科知识等语用信息和处理题元关系等语义信息存在时间进程和空间分布上的分离呢?Hagoort等人(2004)先后采用ERP和fMRI手段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如果句子所表达的命题内容违反了人们所掌握的百科常识,会在关键词出现400毫秒左右产生一个电压为负的脑电成分,即N400①。譬如,当荷兰读者看到语用信息存在问题的句子(如“荷兰的火车是白色的②”)会诱发出与语义信息违反句(如“荷兰的火车是酸味的”)相似的N400反应,而且这两种条件下的N400反应,无论是潜伏期、波幅值还是在大脑头皮的位置分布③,均十分吻合;与此相应,采用相同语料的fMRI实验显示,相对于完好句,语义违反句和百科知识违反句均激活了左侧额下回的部分区域(布鲁德曼45区和布鲁德曼47区)。该区域已被很多研究证实主要与语义加工相关。这说明大脑处理语义信息和百科知识信息的进程并非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它们是同时进行的,而且负责处理两种信息的神经机制也是高度重叠的。这一结果与Jackendoff(2002,2007)等人所提出的语言处理的平行构架模型相吻合,而不支持系列处理模型(Fodor 1983;Garrod&Sanford 1994;Friederici 2002)。 2.2 语用预设信息 预设又称前提,是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时预先假设成立的命题,通常是言语交际双方的共有信息而不必言明。预设经常是由一些特定的词语触发,比如冠词、副词、连词、否定词、动词等都可以成为预设触发语,从而引出一定的背景和前提知识(魏在江2014;蓝纯2009)。尽管对预设的理论思辨由来已久,对于预设信息的认知过程及神经机制的探讨,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如Jouravlev et al.2016;Schwarz 2007;Tiemannet al.2015)。现有实验研究采用行为、脑电、核磁等技术探讨了预设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和时间进程问题,以及由不同预设触发语所触发的预设信息,其加工过程是否存在不同等问题。研究发现,尽管预设信息属于句子的背景知识,人们对句子预设信息的加工却非常迅速,通常在听到(或看到)预设触发词的瞬间就开始。譬如,Jouravlev等人(2016)发现,如果时间连词所触发的预设信息和句子的语境信息相违背(如:Jake had never tipped a maid at the hotel before.Today he tipped a maid at the hotel again.),关键词处(again)会出现潜伏期在300毫秒左右的P600④效应。表明大脑对预设信息非常敏感,预设加工在300毫秒左右就开始了。这一结果也说明,如果预设触发词所触发的背景信息与句子的命题存在冲突,会对句子理解造成干扰,进而带来认知负荷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