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修辞学理论的建构

作 者:

作者简介:
梁祖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原文出处: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巨著,也是中国古代修辞学的奠基之作。在刘勰之前,大量探索修辞特点的论述夹杂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已积累了许多修辞学的内容;《文心雕龙》正是在继承前代丰富的修辞学理论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修辞理论与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的基础。《文心雕龙》产生的时代是修辞理论全面成长、奠定基础的时代,刘勰对作为研究语言运用科学的修辞学极为重视。文章探析了《文心雕龙》修辞学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其对修辞学理论确立的价值,阐释了《文心雕龙》对于建构中国古代修辞学理论的贡献。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修辞学的发展源远流长,自从汉字产生以后,就有了有关修辞的论述,大量探索修辞特点的论述夹杂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呈现出零珠碎玉、吉光片羽的特点。《文心雕龙》正是在继承前代丰富的修辞学理论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修辞理论与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修辞理论的基础。

      一、《文心雕龙》修辞学的成就是对前人修辞理论成果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是一个讲究修辞传统的民族,在我国浩若瀚海的典籍中,积累了许多修辞学的见解。这些见解一般都散见于古代文论、诗话、词话及作家的相关著作中,零散而又涉及面极广,内涵不很明晰,可以从哲学、美学、文章学、文学批评逻辑学等角度做多种解释。在刘勰之前,古代学者对修辞的论述往往多从微观进行研究,宋代陈骙的《文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修辞学专著,在《文则》之前,刘勰的《文心雕龙》被认为是第一部广泛全面地讨论修辞的巨著。

      先秦时代一般被称为中国古代修辞学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修辞学的内容如关于修辞的目的、标准,修辞与题旨情境的关系、“文与质”(即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等一系列属于中国修辞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均已初步形成。以对于文与质关系问题的探讨为例,诸子百家对“文”与“质”的关系问题各抒己见。儒家主张文质兼备,《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①强调内容与形式须相符。《孟子·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如以辞而已矣。”②强调言语与形式的依存关系问题。而《墨子·修身》:“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③要求为文简、智、明察,要切合实际,不赞成过度文饰。诸子百家提出的不同学说对刘勰及后世的“文质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汉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先秦的修辞理论。对于文与质的关系,仍有精辟的论述。扬雄《法言·修身》注重华实相符,“实无华则野,华无实则贾,华实副则礼”④,其文质兼备、华实相符的观点具有修辞学的意义。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有重质轻文之见。西汉董仲舒关于文质关系的观点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传统而有所发挥,主张“质文两备”⑤,当文质不能兼顾时,应以内容为主。东汉王充的《论衡》有较为丰富的修辞学理论,其文质观是和孔子的文质彬彬一脉相承的,“名实相副,犹文质相称也”⑥,强调文与质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汉代的学者在对形式主义文风的评判与抨击中,促进了两汉修辞理论的发展,对于文与质的关系申说,在继承先秦诸子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地予以阐发。

      对于修辞手法的探讨,先秦时,诸子已经开始论及,如孟子:“言尽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⑦可看作较早的对委婉、含蓄修辞手法的认识。墨子明确地提出了辟(即比喻)的修辞手法:“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⑧墨子指出比喻是用其他事物来说明事理,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

      两汉时期,也更加注意到修辞手法的探讨,并且在先秦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如关于比喻,先秦时期着重论述比喻的概念及效果,汉代则进一步探讨比喻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运用比喻等问题,汉代王符的《潜夫论·释难》:“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⑨对比喻手法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论及《春秋》用词的谨慎与精确:“万人者曰‘英’,千人者曰‘俊’,百人者曰‘杰’,十人者曰‘豪’”⑩,指出“英”“俊”“杰”“豪”等词的用法都有严格的讲究。王充在《论衡》中有三篇《语增》《儒增》《艺增》,所谓“增”,就是夸张之意。可以说,王充是第一位专论夸张修辞手法的学者,对《文心雕龙·夸饰》篇论夸张的价值和作用具有启迪作用。总之,先秦两汉的修辞理论尽管没有成为完整的系统论述,但从典籍的相关材料中已经能挖掘出相关的修辞学理论的观念,并且对修辞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问题都已经论及,可称为《文心雕龙》修辞学理论的发源。

      二、《文心雕龙》产生的时代是修辞理论全面成长、奠定基础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修辞学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修辞学研究的领域,成为中国古代修辞学发展的一块基石,因此,《文心雕龙》产生的时代是“修辞理论全面成长、奠定基础的时代”(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渐次衰微,佛教、道教广泛流传,玄学兴起并走向兴盛,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在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是文学自觉地在艺术的道路上发展的时期。如汉魏之际以曹植、王粲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兴盛的文人五言诗的语言从质朴的文风趋向华美,同时,文与赋更加注重辞藻的华丽与对偶的工整;南朝齐永明年间,以沈约、谢胱为代表的诗人更加注重诗歌的声韵之美,提倡严格的声律;而梁陈时期的庾信与徐陵,诗、赋与骈文的创作提倡对偶、用典、声律与辞藻。魏晋南北朝时期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客观上促进了汉语修辞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修辞学的繁荣、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修辞学理论初步建立、奠定基础的时期,修辞学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汉语修辞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大都已涉及,在文与质或者说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问题上,作家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建安七子应场重文轻质,赞叹“仲尼叹‘焕乎’之文,从郁郁之盛也”(12),崇尚《周礼》丰富广博具有文采,并引经据典反复强调文重于质。陆机的《文赋》对“意”“物”“文”的关系进行了论析,肯定意由物生、辞由意定的辩证关系,在“理”与“文”的关系上,提出“理扶直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13)的观点,这里的“理”即指文章的内容,“文”是指形式,内容是主要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葛洪、萧统、沈约等人对“文”“质”关系的关注,都是对修辞原则的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