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系区别特征与汉语语音史研究的结构分析法

作 者:
郑伟 

作者简介:
郑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语言认知与演化实验室教授(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结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讨论汉语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两个阶段里音节类型的结构性变化。文章从20世纪50年代由雅柯布森等人提出的“区别性特征”理论中锐钝、平降两项对立特征出发,用多项个案,指出了声母或介音锐钝对韵母元音的影响,降音性声母辅音对韵腹元音或介音由开变合的影响。由此说明结构成分分析法是探讨汉语音系演变的重要方法之一。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字号:

      一、汉语音节的类型及其结构性变化

      单音节性(monosyllabism)常常被视作是汉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赵元任先生说:“如果连同合用而不独立的词都算起来,中国话多数的确是monosyllabic。所以我总说这monosyllabic myth在中国的mythology里是一件最真的myth了。”①当然,有些语料可能违反了“单音节神话”,比如上古汉语大量的重叠词(“窈窕、浮游、蜾蠃、螟蛉”“蜘蛛、踌躇、辗转、契阔”等),或者是双音节的叠音词(如“关关、采采、蛐蛐、肃肃”等)。这些材料有其他可能的解释,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暗示了上古音复声母的存在。上举“窈窕”类重叠词的特征都是后音节均属中古为来母、以母、定母(用字母L统指)且上古读流音的字,这说明它们是PL-、KL-型复声母的一种方块字记录方式。按照近期学界的研究,“蜘蛛”类重叠词实际上则是“基式”(词义重心)在前一音节或在后一音节的假连绵词,实质上它们还是复辅音声母的一种表达方式。

      汉语的音节结构类型,从上古到中古、从中古到现代,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已有的研究,有些结构性变化值得做些强调。

      (一)从上古到中古

      从上古到中古,音节内部的声、韵、调三个层面都有的类型变化(音节的结构性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②:

      (1)复声母的简化:(a)OC.*cC->MC.C-,(b)OC.*Cc->MC.C-。上古音的复辅音声母有两种基本类型:第一,“前置辅音(c)+基本辅音(C)”型,可出现在此种类型的*c-包括咝擦音s-、喉擦音h-(h-往往是更早s-的弱化式),或鼻辅音m-/n-/等,*C-则可以是塞辅音p-/ph-/b-、k-/kh-/g-或鼻辅∨音m-/n-/、流音r-/l-等。第二,“基本辅音(C)+后置辅音(c)”型,可出现的基本辅音的种类与前述*cC-型声母相同,后置辅音主要是流音-r-/-l-(即*PL-、*KL)。第三,“前置辅音(c1)+基本辅音(C)+后置辅音(c2)”型,其中的c1、c2分别是第一类所说的前置辅音和第二类所说的流音类后置辅音,如*skr-、*mpl-等。

      

      (3)[J]介音的出现:OC.-0->MC.-i-。[j]介音是中古三等韵的标志,上古音三等韵与非三等韵字的区别,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设想,不过基本上都同意三等韵的[j]介音是后起的。所以增生[j]介音也是一种结构性变化。

      (4)声调韵尾的消失:(a)OC.>MC.-0-(上声),(b)OC.-s>-h>MC.-0-(去声)。中古音的声调为平上去入,除了入声写非入声之间尚有音段性的分别(入声字具有[ptk]韵尾),平上去三个声调之间自然只有音高(韵律性)的不同。从《诗经》及同时代的韵文来看,四声之别显然已经很严整,但声调是以什么形式相分别,是只有韵律不同,还是只有音段不同,或者是两者的不同都有呢?这个问题目前不容易得到圆满的解答,但是根据一些学者的观察,上声字来自更早的喉塞尾,“厉而举”的听感是因为上声早期带假声(falsetto)特殊发声类型③;去声来自-s尾,与入声关系密切,上古音时期的去声可以看作是“长入”,去声是从入声分化而来的,这一分化过程直到魏晋时期才完全结束④。

      (二)从中古到近现代

      中古音按照实际语音的变化特点,可以分为早期、晚期。早期中古音从魏晋南北朝到隋、中唐,以《切韵》(601)为代表性文献,晚期中古音从中晚唐到南宋,以《韵镜》《四声等子》等韵图为代表性文献。元代《中原音韵》(1324)可作为“古官话”的代表性文献,从元至清代中期可视作近代音阶段,从清代中期后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这段时间,是现代汉语阶段,跟普通话已无差别。

      从中古到现代,北方标准语的音节的结构性变化包括:

      (1)介音变化:-jw->-y-。《切韵》时代的三等介音为[j],合口介音为[w],所以合口三等的介音是[jw]。早期中古音时期四等韵字没有[j]介音,到了晚期中古音,唐宋韵图显示四等韵字已增生[j]介音:,三、四等韵合口字趋于合流,所以两两同音。但[jw]仍为两个音段,直到《中原音韵》的“鱼模”韵还包括了[u](“模”)、[ju](鱼”)两类韵母,明兰廷秀(1397-1470)《韵略易通》将“呼模”“居鱼”两韵分立,才表明[y]介音的出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