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疑问数词“多少”的生成机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日)松江崇(1971-),男,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词汇史与中古汉语语法。

原文出处: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旨在探讨汉语疑问数词“多少”的生成机制。在中古汉语(东汉魏晋南北朝)中,“多少”多用于非疑问用法,疑问用法较少,且用于疑问用法时,受到各种限制;到了近古汉语(唐宋时期),“多少”不再受到限制,可以认为其已经发展为典型的疑问数词。非疑问用法中表示多寡概念的“多少”经常出现在表达说话者疑惑性语气的语境或语法环境中(例如认知动词“不知”的宾语小句等),结果它吸收这种疑惑性语气,获得了疑问用法,最终变成典型的疑问数词。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上古汉语向中古汉语转变的过程中,汉语词汇系统(包括功能词系统)发生了较大变化,疑问代词(包括疑问数词)系统也不例外。上古疑问数词系统由“几”和“几何”构成,而中古疑问数词的成员有“几”“几许”“几所”“几多”等,增加了“多少”。即到了中古,上古已有的“几”的双音节化形式和中古新出的“多少”形成了与上古不同的疑问数词系统。从历史语法学的角度来看,其中“多少”并不来源于上古时期的任何疑问数词或疑问代词,所以其生成过程值得深入探讨。也就是说,就中古汉语以后新出现的汉语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疑问数词)而言,大部分在词源上都可能来源于上古疑问词,所以它们在产生之际已具有疑问功能,而“多少”则是通过某种变化过程获得了疑问功能。尽管有不少研究探讨“多少”的生成过程,但它们的重点往往放在“多少”的出现时期、其句法功能等问题上,很少深入探讨获得疑问功能的机制问题。

      本文将对中古时期的“多少”,从疑问功能和指称功能的角度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试图阐明其获得疑问功能的机制。

      一、中古疑问数词系统

      在开始探讨“多少”的疑问功能和指称功能之前,先概括介绍一下中古疑问数词系统。下页表1是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六度集经》《世说新语》《佛本行集经》中疑问数词进行穷尽性调查的结果。

      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中古时期的疑问数词以“几”“几许”“几多”“几何”等“几”系疑问数词居多,但“多少”也出现了不少。关于表1,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同样是“非疑问用法”,“几”系疑问数词与“多少”表现出来的“非疑问用法”的内涵是不同的。“几”的非疑问用法原则上限于受否定词修饰(或受否定动词支配)且表示不定的少数数量这种用法②,如:

      

      (1)太子出城。第二天帝化为老人,当其车前。头白背偻,倚杖羸步。太子曰:“斯人何乎。”御使对曰:“老人矣。”“何谓为老?”曰:“四大根熟,余命无几。”(《六度集经》3/41a)③[表示时间量]

      (2)夫论事料敌,当以己度人。今诞举淮南之地以与吴国,孙壹所率,口不至千,兵不过三百。吴之所失,盖为无几。若寿春之围未解,而吴国之内转安,未可必其不出也。(《三国志·魏书·钟繇传》400)[表示“损失”的量]

      (3)子发闻之,衣不及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礼之?”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三国志·蜀书·郄正传》裴松之注引《淮南子》1039)[表示时间量]

      而“多少”可以直接表示非疑问语义,具体可以分为三类:(A)多寡概念;(B)不定的少数数量;(C)任意的变动性数量。如:

      (A)多寡概念

      (1)见太尉袁逢,逢问其西域诸国土地、风俗、人物、种数。旻具答言西域本三十六国,后分为五十五,稍散至百余国;其国大小,道里近远,人数多少,风俗燥湿,山川、草木、鸟兽、异物名种,不与中国同者,悉口陈其状,手画地形。(《三国志·魏书·臧洪》裴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231)

      (2)为人有记功,从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阙观宇,内外道陌广狭,植种果竹多少,皆默记之。后宣武漂洲与简文集,友亦预焉。共道蜀中事,亦有所遗忘,友皆名列,曾无错漏。(《世说新语·任诞》3/885-886)

      (B)不定的少数数量

      (1)至晋泰始三年,张掖太守焦胜上言,以留郡本国图校今石文,文字多少不同,谨具图上。(《三国志·魏书·明帝叡》裴松之注引《搜神记》106)

      (2)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世说新语·排调》3/94)

      (C)任意的变动性数量

      (1)昔者菩萨,守戒隐居。不慕时荣,依荫四姓为其守墓。若有丧葬,辄展力助。丧主感焉。以宝惠之,所获多少,辄还四姓。(《六度集经》3/19a)

      (2)尔时毕钵罗耶父母,即共迦卑罗迦大婆罗门,立于言契,交关下财。随索多少,办具种种饮食杂味、无价璎珞、妙宝衣等。(《佛本行集经》3/864a)

      下面将从疑问功能与指称功能的角度探讨“多少”与“几”系疑问数词在语义功能上的差异。

      二、“多少”的疑问功能

      1.中古时期“多少”的疑问功能

      从疑问功能的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出“多少”的疑问用法在中古时期(特别是中古前期)只在特定的语法条件下才能实现;在这一点上,其和“几”系疑问数词不同,在我们调查的范围内,中古前期用于疑问用法的“多少”出现需要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之一:(A)间接疑问句的宾语小句中;(B)自问疑问句中;(C)存在其他具有疑问功能的词语的句法环境中(主要包括“为”“宁”“不审”等副词);(D)前后存在其他疑问句的话语环境中。如:

      (A)间接疑问句的宾语小句中

      (1)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挝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举宗惶怖,不知所责多少,惧系者不救。(《三国志·魏书·常林》65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