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涛,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审计;王长通,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

原文出处:
会计之友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我国的雾霾、沙尘等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治理大气污染的呼声越来越高。对此,我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大气污染问题,先后制定并修改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如《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安排50亿元、98亿元、106亿元资金,2016年提前下达专项资金50亿元,拉动社会投资约3000亿元;针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开展专项治理,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治理。随着我国治理大气污染工作的不断推进,投入的资金和开展的整治项目数量及规模日益扩大,如何加强对环保资金使用的监督、推动环境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以及提高环保项目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确保大气污染治理成效的关键,而这些需要审计机关进行科学的监督和评价。

      作为环境审计新的发展方向,环境绩效审计是在确定政府是否高效实现资源环境目标,以及是否经济高效开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活动方面所实施的审计。自2006年审计署公布第一份环境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后,我国环境绩效审计才开始迅速发展。不过,从已发布的环境审计公告来看,水环境审计项目居多,其比例达到了54%,而独立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尚未开展。同时,现有的环境审计实践表明,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仍局限于环保资金审计,缺乏项目的环境绩效评价,虽然有些审计公告的名称包含“绩效”二字,但其内容仍以财务和合规性问题为主,且缺乏具体绩效量化指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环境绩效审计本身较为复杂,另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016年,审计署在《“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对重点国家资源、重大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项目实行审计全覆盖,进一步扩展资源环境审计应用领域,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不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形势下,开展专项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是增强大气污染治理效果的现实需求,而要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基于PSR模型,构建我国大气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服务于未来的审计实践需要。

      二、文献综述

      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国外发达国家较为完善和成熟。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IS014000标准,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发布了《环境绩效报告》,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环境可持续指数”基础上构建了环境绩效指数(EPI)指标体系,日本环境厅颁布了《引进环境会计系统指南》等。国外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这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针对企业等微观主体,指标也都以微观类型为主,这对我国政府主导的宏观环境绩效审计并不完全适用。因此,需要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已有学者在各个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例如:房巧玲等(2010)、姬霖等(2012)、赵爱玲等(2014)均以审查环保资金使用绩效为主线,构建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环境财务审计的目的和要求;张宏亮等(2007)、孙淑珍等(2010)、李山梅等(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PSR模型、环境优值模型等分析方法构建公共环境投资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环境项目的实施状况和效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冯欣荣(2013)、秦德智等(2015)、段铸等(2016)针对区域整体环境绩效状态构建了区域性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区域整体环境绩效提供了借鉴;王丽等(2013)、孙晗等(2014)、俞雅乖等(2015)在水环境绩效审计应用领域方面分别构建了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水环境绩效审计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胡耘通、苏东磊(2018)对我国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回顾,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研究重点。

      近年来,在大气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方面,也有了初步的研究。王如燕、丁日佳(2008)以北京市工业“三废”排放及处理利用为例,依据PSR框架模型,建立了北京市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置了部分大气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张冉(2014)在对低碳经济下环保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中,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大气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邓如亮(2016)以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为评价对象,结合PSR框架模型构建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评价指标体系。此外部分学者对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例如:曹颖、曹国志(2012)在对我国省级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专门设置了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的评价指标;李春瑜(2016)基于PSR框架,设置了大气污染治理环境绩效指标,对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但其设置的指标类型仅限于反映治理的环境效益,并未涉及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指标。

      总之,我国在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已有了较为深入全面的研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在理论上为我国开展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提供了支持。但由于我国的环境绩效审计起步较晚,实践经验也相对较少,使得在评价体系研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依据已有的政府环境审计实践,导致对政府未开展环境审计的领域关注不足,例如在大气污染防治等应用领域的研究较为缺乏;另一方面,由于与相关学科结合度较低,造成一些学者虽然借鉴了相关学科的内容,但大多数是简单的移植式研究,并没有真正做到不同学科的融合,造成研究层次不够深入,对相关的环境审计实践缺乏指导性。基于此,本文针对大气领域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展开研究,构建较为系统、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相关理论的完善做出贡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