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牛锦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法律史、城乡规划法、审计法。

原文出处: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9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近年来,中国国家财政针对农村扶贫工作的投入不断增多,对扶贫资金开展审计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为此,需要注重农村扶贫审计工作的开展,借助跟踪审计不断提高农村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让扶贫资金发挥更大作用。一般来讲,跟踪审计指的是在项目实施所有阶段对审计对象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对农村扶贫政策开展跟踪审计是效益审计的有益补充,可以借此对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探索和分析,为提升扶贫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性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贪污受贿和职务犯罪的现象。

      一、农村扶贫政策走向与审计的基本目标

      在中国,农村扶贫工作需要审计部门的介入,针对农村扶贫资金开展审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了解从村扶贫政策的基本走向和基本目标。

      (一)农村扶贫政策的基本走向

      一是扶贫投入主体化。近年来,中国贫困地区对扶贫政策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资金的刚性需求也不断增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政府投入的主体性与主导性。基层审计机关只有对此进行认真研判,才能以权责一致的原则,为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跟踪审计最大限度地维护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二是农村扶贫政策多元化。对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跟踪审计需要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供精准帮扶服务。在推动农村扶贫开发的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好新时代党与国家关于扶贫开发的政策要求,将农村扶贫政策的贯彻纳入常态审计监督。其间,必须按照扶贫政策的多元化特征,分层次对扶贫政策之落实情况予以跟踪审计,借此提升审计覆盖范围。三是农村扶贫范围扩大化。在农村扶贫工作中,项目扶贫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这与扶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关,还关乎贫困地区的生态效益。按照这一思想,审计干部要关注扶贫项目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农村扶贫政策的跟踪审计,重点关注项目扶贫政策与措施的落实情况,以便为国家与地方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依据。

      (二)农村扶贫政策审计的基本目标

      一是让项目扶贫发挥更大效益。在对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跟踪审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农村扶贫开发资金进行重点监督,以促进扶贫政策能够真正实现预期效益,最大限度地让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的脱贫步伐不断加快,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扶贫工程。二是促使扶贫资金合法合规使用。为了取得更为理想的扶贫效果,在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的审计监督过程中,要坚持创新合法合规审计,始终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层面发力,借助扶贫资金管理过程中的合法合规审计,让扶贫资金能够安全、高效运行。三是让农村扶贫政策更加公平和公正。在农村扶贫政策的跟踪审计中,应立足当前社会的关切问题,以维护贫困人口的现实利益为出发点,注重对农村扶贫政策的跟踪审计力度。然后借助持续的审计监督,让相关部门在提升扶贫资金管理绩效的过程中,将重点置于公正扶贫与精准扶贫上。

      二、农村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关乎民生项目的审计不足

      在对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跟踪审计的过程中,由于扶贫政策类型的不同,审计的侧重点也不同,有些关注贫困地区的卫生健康和饮水安全,有些关注贫困人口的教育扶智等微观层面的问题。这样看来,不同的扶贫政策对资金量的需求不同,所产生效果的隐性和显性不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的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贫困人群的切身利益都会产生直接影响。可是,在政绩观的影响下,一些扶贫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由于责任主体和审计监督对象的“不配合”,使得跟踪审计实践无法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即便在部分扶贫项目中发现了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但在处理的过程中却会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避重就轻,那些真正“接地气”的扶贫项目反倒无法得到决策者的重视,不论是扶贫金额还是其他资源都相对较弱。

      (二)政策落实全流程审计缺位

      按照经验,在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跟踪审计的过程中,将政策资金流向全过程视为审计监管的焦点,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与约束作用。可是,单纯关注货币资金这一量化指标或者观测点,势必会在跟踪审计工作中不断放大资金表象这一数字符号,继而无视扶贫政策深层次的决策背景与现实经济含义。而实际情况是,在中国现有的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跟踪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大额扶贫资金习惯依托财务账簿凭证与有关原始资料开展审计工作,或者借助审计查账复核形式,得出常规化的审计结论,而这对农村扶贫政策来说,所得到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数据的枯燥与平面化,让扶贫决策的作用无法得到充分释放。

      (三)与扶贫政策相关的审计缺失

      在对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跟踪审计时,需要对不同贫困人口予以细分。但是,在审计惯性的作用下,审计人员习惯以量化的经济扶贫资源来反映扶贫成效,甚至在跟踪审计实践中借助人均收入等简单的经济指标对扶贫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评判。这样做虽然便于操作,也具有较高的客观性,但是由于扶贫政策跟踪审计属于系统工程范畴,任何单独的审计模式或者任何偏向一方的审计手段都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在对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跟踪审计时,部分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与宏观视野相对受限,这对跟踪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巨大挑战,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跟踪审计的效果。

      三、农村扶贫政策跟踪审计的对策

      在中国,对农村扶贫政策进行跟踪审计,需要借助审计的专业优势与相对独立的监督地位,对农村扶贫政策及其精神实质进行深度掌握,对扶贫工作的内在逻辑和脉络进行全面理解,在政策层面、资金层面和绩效层面上开展监督工作,以此提升扶贫政策与脱贫对象之间的契合度,提升措施和脱贫效果之间的支撑度,最终让脱贫对象的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为此,要注重扶贫过程的审计监督,强化对扶贫政策效果的监督,注重扶贫审计整改落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