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作业服务体系的形成、演变与影响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芦千文,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lu2008qw@126.com,北京 100083;吕之望(通讯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lvzhiw@cau.edu.cn,北京 100083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系统梳理1949-1978年中国农机作业服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历程,以及在农村改革初期的延续和转型后,可以得出如下认识:一是建立自上而下的以拖拉机站为主的农机作业服务体系,既是借鉴苏联经验,也是基于理性机制设计的结果;二是将国营拖拉机站调整为社营、队营、国营等多种形式,是为了降低拖拉机经营成本和实现拖拉机站经营利润;三是农机作业服务体系的存在,使“购买”作业服务成为当时农业生产经营主要的农机使用形式,为他们提供了有限的要素配置机会。1949-1978年农机作业服务体系,对农村改革过程中农业机械化道路的转型轨迹和农机作业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3 期

字号:

      农机作业服务业是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使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2016年,全国有农业经营户20 743万户,户均拥有拖拉机0.13台、耕整机0.02台、旋耕机0.04台、联合收获机0.005台、播种机0.03台;①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66%,三大主粮作物的机耕、机播和机收比重分别达到小麦94.5%、82.0%和92.2%,稻谷83.3%、29.0%、80.1%,玉米73.7%、69.9%、61.7%,远远超过农户拥有农业机械的水平。②其主要原因是农户通过购买农机作业服务实现了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作业。2014年,中国农机作业服务经营单位有4 308.58万个,其中农机户4 291.07万个(包括农机专业户525.08万个)、农机作业服务组织17.51万个,农机经营收入5 360.06亿元。③

      中国农机作业服务业从何而来?有学者认为是因为2004年中国出台了农机具补贴政策后,农户等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推动了农村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加速发展。④但据统计,1984年购买农机作业服务就已经是农户使用农业机械的最主要形式。家庭承包制到1984年基本普及,当时实行大包干的农户有18 145.5万户、占乡(社)总户数的96.6%,但仅拥有大中型农用拖拉机85.39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329.8万台、联合收割机3.59万台、机动收割机7.76万台。⑤据此折算的户均农机拥有量远不及2016年,而1984年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9.21%,其中机耕率39.10%、机播率8.6%、机收率3.3%,⑥远高于户均农机拥有水平。那当时是哪些组织,以什么形式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与家庭承包制改革以前的农机使用方式和农机经营管理体制有什么关系?研究清楚这些问题,对于理解今天农机作业服务业发展,乃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1949-1957年农机作业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成型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力极其低下,农业机械化几乎空白。1949年,全国仅有拖拉机117台、联合收割机13台,很多地方仍使用二牛抬杠、木辕犁等传统农具。这种情况下,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选择。1959年,毛泽东在《党内通讯》中作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要“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⑦这一目标几经调整,确定为到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为此,国家自上而下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了以国营拖拉机站⑧为主的农机经营管理和作业服务体系。

      (一)1949-1953年农机作业服务体系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在解放区利用进口农业机械创办机械农场。⑨新中国成立后,加快了兴办机械农场进度。到1949年底,华北和东北有国营机械农场19个,拥有拖拉机200余台、耕种土地45万亩。这些农场在完成生产任务外,派出机耕队为周边农民提供代耕代种服务,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一批农机作业服务主体。1953年,全国有9个国营机械农场成立拖拉机服务队,代耕2万多亩、脱谷9万多亩;还有8个省的13个国营农场成立代耕队。(11)同时,也试办试验其他形式的农机作业服务。1950年12月,农业部制定《农具站代耕办法》,开始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2月沈阳农具厂试办全国第一个拖拉机站,5月农业部在天津郊区试办华北第一个拖拉机站;1953年,有30个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拖拉机工作队。(12)这样,在1949-1952年就出现了国营农场、农机具厂、新式农具站、农业技术推广站、拖拉机站等,为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

      (二)1953-1957年农机作业服务体系的成型

      1.拖拉机站作为主要农机作业服务主体的确立。1952年5月,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考察了拖拉机站建设和运营情况,回国后介绍了具体做法和经验,(13)随后农业部决定统一从国外进口拖拉机,模仿苏联模式试办国营拖拉机站。1953年10月,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农业机器站的意见》,决定试办拖拉机站,每站投资35亿元(旧币)、配备中小拖拉机5台、负担耕地1.2万亩左右。按照该文件要求,共试办了11个拖拉机站,为5个集体农庄、96个农业合作社、39个互助组、11个农场约8.8万亩耕地提供代耕服务。文件规定建站方式有三种:在国营机械农场拖拉机服务队基础上改建成站,在新式农具技术推广站拖拉机工作队基础上升级成站,经过选区定点直接建立拖拉机站。(14)

      1953年的试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使用代耕服务的粮棉增产30%以上,显著提升了农作效率、节省了劳动力;但由于缺乏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忽视不同地方实际需求,投资浪费,收费标准不一,经营制度不健全等。1953年12月,农业部在《关于对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建设的意见(第二稿)》中提出由小到大、由简到繁逐步建设的要求,争取每站拥有3个以上拖拉机队、每队3台以上中小型拖拉机,初步提出“一五”(1953-1957)建站规划,要求到1957年建站200个、配备拖拉机1 575台,实现机耕面积300万亩。1954年之后,拖拉机站建设提速。1954年2月,农业部召开第一次拖拉机站工作会议,要求1954年新建中型拖拉机站15个、小型拖拉机站77个,国营农场成立拖拉机队10个,到1957年拖拉机站(队)达到850个、作业面积2 500万亩,“二五”期间实现机耕3亿亩,“三五”期间实现机耕6亿亩。(15)1955年8月,农业部召开棉花工作会议,要求棉区先一步部署机械化,两年内机耕面积增至1 350万亩。(16)同期也是农业合作化的高潮阶段,拖拉机站建设进一步提速。到1955年底,全国共建设拖拉机站138个,拥有职工6 459人、拖拉机1 470台(2 363标准台);1956年1月,农业部召开第二次全国拖拉机站工作会议,制定了“一五”后两年“大高潮”计划,明确到1957年拖拉机站数量、拖拉机数量、服务面积分别增至437个、12 970标准台、3 257万亩,(17)实际完成390个、1.2万标准台、2 754万亩。(18)这样,拖拉机站就成为最主要的农机作业服务主体,1957年服务面积占全国机耕面积3 954万亩的69.65%,其他机耕面积多属于各类国营农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