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18)06-0003-12 文艺美学是美学和文艺学在现代人生本体论基础上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文艺美学是20世纪中国学者所提出和创构的一门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质、最注重美学精神与艺术精神建构的人文学科,是中国现当代美学文艺学学者的学术原创,是对世界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正如胡经之先生所言:“文艺美学是当代美学、诗学在人生意义的追求上,在人的感性的审美生成上达到的全新统一。”[1](p1)文艺美学已然成为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学学科体系中最有成就的一门显学。文艺美学如何在新时代进一步创新发展,是摆在当代文艺美学学者面前的一个重要学术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提出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命题,[2]为我国当代文艺学和美学研究提出了精神建构的崇高使命。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传统,是中华艺术和美学生生不息的血脉与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艺审美精神上的具体化,对于当代文艺创作和文艺美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引领价值。本文在学术史和文化史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文艺美学研究的现状,探讨中华美学精神尤其是中华诗兴审美精神对文艺美学的价值导向作用,同时,探讨文艺美学建构中华艺术和美学精神价值的理论途径。笔者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文艺美学学科和中华美学精神研究的深入,推动文艺美学研究从知识论研究向艺术精神价值建构的提升。 一、美学学科的精神维度 “美学”作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是西方舶来品,最初由德国近代哲学家鲍姆加登命名为“Asthetik”(直译为“感性学”)。在鲍姆加登那里,美学是一门与伦理学和逻辑学并列专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知识性学问。鲍姆加登在其《Asthetik》第一卷导论开篇即明确给出了他对作为感性学的美学学科的界定:“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3](p13)作为学科的西方美学虽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作为思想的西方美学却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美学思想中,美学研究便具有明显的精神之维,这个思想传统在德国古典美学达到了鼎盛时期。康德一方面继承了鲍姆加登美学对感性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鲍姆加登感性学提出质疑和重释。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部分“先验感性论”中指出:“一门有关感性的一切先天原则的科学,我称之为先验感性论。”康德为此写了一条长长的注释:“惟有德国人目前用‘
’这个词来标志别人叫作鉴赏力批判的东西。这种情况在这里是基于优秀的分析家鲍姆加登所抱有的一种不恰当的愿望,即把美的批评性评判纳入到理性原则之下来,并把这种评判的原则上升为科学。然而,这种努力是白费力气。因为所想到的规则或标准按其最高贵的来源都只是经验性的,因此,它们永远也不能用作我们的鉴赏判断所必须遵循的确定的先天法则。毋宁说,鉴赏判断才构成了它们的正确性的真正的试金石。为此我建议,要么使这一名称重新被接受,并将它保留给目前这门真正科学的学说(这样,我们也就会更接近古人的说法和想法,在他们那里,把知识划分为αioθηια kaι voητα,即感性和理性,是很有名的);要么就和思辨哲学分享这一名称,而把
部分在先验的意义上,部分在心理学的含义上来采用。”[4](p26)显然,康德认为,鲍姆加登的感性学美学只是建立在经验论的基础之上,缺乏先验哲学的根基,却奢望将其归为理性原则之下,使之成为一门科学,即成为鉴赏批判的美学标准。康德指出,鲍姆加登的这个努力是无效的、徒劳的。康德认为,美的鉴赏作为一种反思判断,既关乎先验原则,又关乎后天经验。康德因而主张,把感性学归入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感性论,另外再重新创建“判断力批判”这门新的科学(其中,包含审美鉴赏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部分,前者即康德所重新建构的美学学科,后者探讨自然世界如何转化为目的世界进而转化为道德世界的问题)。换言之,康德扭转了鲍姆加登感性学美学片面重视感性认识的缺陷,而将其纳入先验感性论之中;另外重新构建自己的美学理论体系,即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判断力批判”(这部分也即是宗白华先生翻译的康德美学部分)。康德以第三批判作为连接第一批判与第二批判的桥梁,即以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沟通先验理论理性和先验实践理性,使得美学成为认识论与道德形而上学之间的中介,从而开创了德国古典美学重视美学精神研究的新时代。 无独有偶,黑格尔则把德国古典美学的精神取向推上了新的高峰,成为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在《美学演讲录》开卷也对鲍姆加登的感性学这个名称提出了质疑,指出:“‘伊斯特惕克’(
)这个名称实在是不完全恰当的,因为‘伊斯特惕克’的比较精确的意义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科学。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笔者按,指该学派的鲍姆加登),才开始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或则毋宁说,哲学的一个部门。”黑格尔认为,尽管这个名称不恰当,但鉴于这个名称既已为一般语言所采用,就无妨保留,但必须予以新的理解,美学学科的正当名称应该是“艺术哲学”,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5](p3-4)黑格尔认为,只有美的艺术或自由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美的艺术与宗教和哲学处于同一境界。艺术只有表达了人类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时,才算尽到了它的最高职责。而艺术之所以异于宗教和哲学,在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最崇高的东西,克服现实世界(感性世界、此岸世界)与理想世界(超感性世界、彼岸世界)之间的分裂,使自然和有限现实与理解事物的思想所具有的无限自由归于调和。换言之,艺术区别于宗教、哲学之处是,艺术使绝对理念成为直观的、感觉的对象,宗教使绝对理念成为想象的或表象的对象,而哲学使绝对理念成为自由思考的、概念的对象。但是,在表达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绝对心灵)方面,在达到绝对理念(绝对精神、绝对心灵)的精神高度上,艺术与宗教和哲学是一致的。因此,“美就是理念,所以从一方面看,美与真是一回事”。但从另一方面看,真与美却是有分别的。“真,就它是真来说,也存在着。当真在它的这种外在存在中是直接呈现于意识,而且它的概念是直接和它的外在现象处于统一体时,理念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了。美因此可以这样下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5](p142)黑格尔《美学》三卷即是旨在分别揭示作为美的理念感性显现的艺术审美理想之原理,探索艺术审美理念或理想的历史发展以及艺术审美理想的具体显现形态(具体艺术门类),其中,艺术审美精神探索成为黑格尔美学研究的主旨、主线和灵魂。总之,按照德国古典美学的传统,“只有自由的对象才叫做理念”,[6](p281)只有理念才能满足人的创造精神的需要。“统一一切的理念,美的理念,在更高的柏拉图的意义上使用这个词。我坚信,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的行动,理性这里统摄了所有的理念,而真与善只有在美之中才结成姊妹。”[6](p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