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统制经济思潮中的苏联计划经济形象

作 者:

作者简介:
阎书钦(1967- ),男,河北南宫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术史研究。天津 300387

原文出处:
河北学刊

内容提要:

1930年代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浓厚的统制经济思潮。论者所言统制经济概念笼统,包括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干预政策、德意法西斯主义国家统制经济、苏联计划经济诸方面。随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在中国影响的扩大,苏联计划经济越来越成为时人关注的中心论题。时人对苏联计划经济虽不乏反思,但推崇与宣扬占居主流。人们虽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各方面均有深入了解,力主将此种体制引入中国,但多不主张全盘引进此种体制,所言统制经济包含大量非苏联因素。此种思想态势呈现出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认知的矛盾与多歧。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19)02-0083-13

       如果翻开1930年代各类经济论著,我们会发现有一个概念频繁出现于纸上,这个概念就是统制经济。然而,当细品这个概念的含义时,我们又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捉摸不定的概念。其实,在1930年代时人频繁使用这个概念的背后,隐藏着一股浓厚的经济干预论思潮。这既与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普遍干预经济活动有关,亦与1928年后苏联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成就有关。随着苏联经济建设成就在中国的思想影响日益扩大,计划经济亦越来越成为时人谈论的焦点话题。然而,有诸多问题需要厘清:时人所言统制经济概念的确切含义究竟如何?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概念的关系怎样?时人所言计划经济概念的含义又是怎样?时人对所谓统制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到底持怎样的态度?在弥漫于中国思想界的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思潮的背后,呈现出一种怎样的苏联形象?

       一、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概念的歧义

       频繁出现于1930年代经济论著中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是两个内涵、外延极不确定的概念。在有的论者笔下,两个概念几无区别,往往被互换使用;而在另外的论者笔下,两个概念又有着不同的含义。1930年代先后就任河南大学、复旦大学教授的吴德培于1935年3月注意到,对于统制经济和计划经济概念,时人众说纷纭,“黑白难分,鱼目混珠”[1]。而统制经济概念的含义更为模糊,从时间上说,可以泛指各国政府自19世纪中叶以后采取的各种经济干预政策;从地域上说,可以涵盖从欧洲、美洲到亚洲的各个国家。为了表述方便,笔者归纳1930年代论者的表述,对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经济干预政策几个概念作大致界定:所谓统制经济,系指德国、意大利等法西斯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对经济活动实行的计划性管制;所谓计划经济,专指苏联以公有制为基础对经济活动实行的计划性管理;所谓经济干预政策,指自由资本主义国家自19世纪中叶(尤其是1929年经济危机)以后对经济活动实行的干预政策。

       关于统制经济一词在1930年代中国的流行程度,时人曾作过生动描述。例如,时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丁文江于1934年7月8日称:“现在最流行的口号要算是‘统制经济’了!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统制经济是人类走向极乐世界的大路。”[2]1935年1月,时任交通大学教授马寅初注意到,“统制经济问题,为目前我国极有趣味而又极有价值之问题,”“众论纷纷,嚣然尘上”[3](P191)。盛行于中国的统制经济思潮与1930年代世界各国的经济干预潮流有着直接关系。在英、美等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德意等法西斯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流行的经济干预潮流,极大刺激了中国人士。1936年1月,叶乐群注意到,“近年以来,世界经济学者感觉放任的资本主义之流弊,提倡统制经济政策,影响所及,风靡一时”,中国各界亦受世界此种潮流的影响,“自苏俄计划经济实施之成功、意大利业团合作之迈进以来,我国朝野人士,多欲借石他山,以资攻玉”[4]。不过,中国思想界的统制经济思潮最初直接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非直接观察苏联计划经济的结果。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赵守愚于1933年10月1日介绍,国人统制经济观念的兴起是“欧美海风带过来的余波,碰着顽石,激成大浪”,并非“实际研究苏俄实业计划,或意大利团体经济(Corporate Economy)的结果”[5]。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统制经济思潮又与1929年经济危机有直接关系。1935年3月,吴德培注意到,“近四年来,经济恐慌之声浪,满布全球”,“于是,各地专家,集合研究,发表方案。所谓统制经济也,计划经济也,经济之国家主义也,技术统治也,一似雨后春笋,到处怒茁”[1]。历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交通大学教授的李权时于1937年3月指出:“及至霹雳一声,一九二九年美国交易所风潮发出世界恐慌到临的警号,此后数年间,各国民生,无不日益疾苦,于是,补救之方,遂舍‘统制’、‘干涉’莫属。”[6](P7)

       统制经济思潮在中国的兴起,大约是1933年的事情。赵守愚于1933年10月1日即称,统制经济“这个时髦名词”,“忽然的几月之间”风起云涌[5]。之后,统制经济越发成为中国各界热议的话题。1933年8月下旬,在青岛举行的中国经济学社第十届年会集中讨论了统制经济和计划经济概念,并讨论了如何运用统制经济或计划经济改造中国经济问题。“中国施行统制经济政策之商榷”甚至成为1934年8月下旬在长沙召开的中国经济学社第十一届年会主题[7]。1935年3月出版的《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几乎成为统制经济专辑,所发表的论文大部分即为中国经济学社第十一届年会论文。

       对于统制经济概念,1930年代论者大多将之置于自由经济的对立面。例如,在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学生宋士英①看来,统制经济是自由资本主义没落的结果。他于1934年7月8日称:“就历史的意义而论,列强的统治经济,是根据资本主义的没落而产生的。”19世纪盛行的自由资本主义形成两个结果:一是由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二是由剥削劳工导致“阶级敌视”。于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统制经济成为世界潮流[8]。长期在国民政府立法院工作的陈长蘅于1935年3月表示:“统制经济的意义,简单说来,就是自由或放任经济的反面。”[9]1937年3月,李权时表示:“‘统制’是与‘自由’对立,所以,‘统制经济’是与‘自由经济’对立。”[6](P1-2)正因为诸多论者将统制经济视作自由放任经济的对立面,所以,他们就将统制经济笼统地看作是“干涉经济”,将历史上所有政府甚至经济团体对经济的管理与控制均纳入其中,从而导致统制经济概念的笼统化。

       在诸多时人口中,统制经济在时间上非常宽泛,含义亦极广,泛指19世纪中叶以后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甚至经济团体实行的各种经济干预政策,而且将苏联计划经济也视作统制经济的一种。天津金城银行总经理周作民于1932年8月24日在中国经济学社第十届年会开幕式上指出,统制经济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1930年代以前各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的零散干预阶段、1920年代末1930年代开始的各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对经济的整体计划或规划阶段。他表示,“统制经济”很早就有,在1920年代以前,只是零散的统制,如19世纪以来德国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进行的政府“干涉保护”、英国在自由主义经济基础上由政府对经济实行的保育政策、美国在产业团体自行统制基础上由政府进行的干涉保护政策、日本政府的经济保育与统制政策。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国家开始对经济进行“统盘计划之新经济统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经济、苏联“五年计划”[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