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彬,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袁毓林,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本文主要讨论“哪里”类反问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过程。文章指出,“哪里”类反问句一般都出现在反常语境下,说话人故意使用反问句对语境中的反常情况进行质疑,在“疑有信无”“疑正信反”怀疑原则的指导下,最终使得这类反问句涌现出否定意义。同时,反问句的识别与理解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听话人可依据上下文、常理或说话人的语调重音、表情等来识别“哪里”类反问句。而且,在互动交际中,反问句具有论辩潜能,听话人在听到该类反问句时,往往能够明白这是说话人不同意自己或别人的观点或行为而进行的论辩,即反驳和否定这种观点或行为的合理性,进而能够识解出该类反问句的否定意义。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7 期

字号:

      疑问代词“哪里”的意义和用法复杂多样①,既可以表示疑问义,也可以表示虚指、任指、否定等非疑问义。本文主要着眼于“哪里”的否定用法。而“哪里”表示否定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用于反问,意在否定;另一种是单独或重复用在答话里,表示否定。如:②

      (1)a.他是广东人?他是福建人。

      b.这么些人一辆车坐得下?

      c.我有你劲儿大呀!

      (2)a.——同志,麻烦您了!

      ——!这是应该的。

      b.——你一人干了不少。

      ——!都是大伙一起干的。

      例(1)中的“哪里”用于反问句中,一般没有处所意义,语气比较强烈;例(2)中的“哪里”单独(有时后面可加上语气词“呀、啊”等)或重复用于答话里,是一种客气的说法,用来婉转地推辞别人对自己的褒奖。事实上,例(2)可以看成是“哪里”后省略了相关成分而形成的,如(2a)可以看成“这是应该的”的省略形式。而“”便跟例(1)一样,是一种反问句。换言之,我们认为,单独或重复用在答话里、表示否定的“哪里”是从用于反问、表示否定的“哪里”发展演变而来的。为了简便,下文不再专门讨论“哪里”的这一用法。

      仔细比较后还可以发现,用于反问句中的“哪里”内部还有差别,其中一种是从询问处所的“哪里”发展而来的,我们往往能够隐约感觉到其处所意义;还有一种是表示对事理的询问,完全没有处所意义。例如:

      (3)a.这么小的孩子就辍学回家,祖国的希望在?(转引自季旭,2014)

      b.的天空不下雨!(转引自邱莉芹等,2000)

      c.黄金?有黄金铺地的地方,我是骗你的。(《原野》)

      d.天啊,天!我半生以来不作非分之想,不取不义之财,有何罪过,要遭此报应呢?公正在,天理在何方呀?(《邓友梅选集》)

      (4)a.可是看看他们自己的行为,他们配当人权卫士?(转引自季旭,2014)

      b.我敢留呀!(《杜拉拉升职记》)

      c.而李小月能懂得刘招华的心机?(《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面对面》)

      对比以上两组例子可以看出,例(3)中的“哪里”还隐约带有一定的处所意义,但是它们已经不表示询问某个具体地方的意义了,而是表示否定意义,即不存在这样的地方,如(3b)相当于“没有地方的天空不下雨”;而例(4)中的“哪里”完全没有处所义,而表示一种对事理的无疑而问,相当于否定词“不、没有”,如(4b)就相当于“我不敢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