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缘起于行为经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新兴学科。对行为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卡尼曼和特沃斯基(Kahneman & Tversky,1979)提出的前景理论,该理论开启了将经济学和心理学相结合以探讨人们在教育决策中非理性行为的研究范式。O' Donoghue & Rabin(2001)将人的行为因素引入到经济学模型当中,着重分析了自我约束对教育决策的影响。Jabbar(2011)进一步探讨了前景理论、框架效应、现状偏差、选择悖论和内在动机等对教育决策的启发意义。Koch,et al.(2015)通过分析非认知行为和软技能在教育决策中的作用,更广泛地拓展了行为教育经济学的概念内涵。Leaver(2017)认为行为教育经济学更直接地落脚于“人的发展”,回答教育决策领域中资源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以及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虽然行为教育经济学起步较晚,但其对教育决策行为分析时追本溯源的微观视角,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外学者的重视。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系统地介绍行为教育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脉络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国内学者拓展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 一、行为教育经济学的内涵 行为教育经济学的诞生依赖于教育决策的以下特征。首先,教育决策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交往是认知学习的关键,促使个人愿意投资教育,进而得到回报。自动认知过程(如普通推理启发式)无法适用于社会化的教育决策且成本较高,人类需要新的认知过程以应对社会交往产生的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产生的微弱初始错误(如刻板印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增加,因此,不同认知过程对教育决策架构至关重要(Camilleri & Newell,2013)。其次,教育决策是不可逆的。由Piaget(1953)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可知,个体若错过每一阶段应有的学习和发展,都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弥补。教育投资并不像传统资本市场中的商品一样可以被轻易转售或退回,个体通常也不会因为推迟投资而受益(如实物期权理论)。因此,个体很少有机会改良或调试其在有限时间内频繁做出的决策,“干中学”(Arrow,1962)的经济模型在这里并不奏效,教育决策的不可逆性挑战着经济学家。最后,教育决策的非理性特征难以产生预期的经济结果。在传统教育经济学中,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教育决策通常只能带来递减的边际效益。教育决策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每个个体都会采取捷径或获取“部分的”信息来进行决策(Gigerenzer & Goldstein,1996),教育决策结果的非理性特征由此而来(Tversky & Kahneman,1974)。 行为教育经济学与传统教育经济学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教育经济学注重认知能力、财富约束、教学资源质量和家庭规模对教育决策(Becker & Tomes,1976)、教育投资经济回报(Mincer,1958)和非市场回报(Grossman,2006)的影响;教育市场对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Friedman,1955);通过社区分类优化教育决策的路径(Tiebout,1956);以及房价与学校选择等教育偏好的关联性(Black,1999)。此后,对教育券(Epple & Romano,1998)和教育社会经济分层(Archbald,2000)的研究表明,即便在经济政策干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家庭仍无法做出最优选择的教育决策,因此,教育经济学家将研究重点转向了非认知行为对教育决策和后续劳动力市场结果的作用。非认知能力对学校教育决策有重要影响,继而影响工资水平(Heckman & Kautz,2012);Fredriksson,et al.(2013)亦对非认知能力的长期影响进行了观察。Becker(1964)在其关于人力资本的研究中提到了教育经济学的历史基础,指出教育决策是个体、家长和学生所进行的一系列复杂的跨代和跨期选择。De Witte & Lopez-Torres(2017)研究认为,传统教育经济学主要集中于影响组织结果的因素以及特定政策对组织结果的影响。许多国家大幅提高了教育投入,经济增长却没有得到改善,社会不平等现象也未得到缓解。文凭理论和筛选理论对教育能否切实提高人的能力提出了质疑,认为教育对个体而言仅具有标签化、分类或者是信号的作用,而非真正提高了个体的能力。要理解教育政策失败的原因,就要从教育投资的个体行为选择切入,因此激发了行为教育经济学发展的萌芽。 行为教育经济学专注于教育市场中人们的投资心理行为变化,以教育决策行为作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实验,对个体和群体做出教育决策时的动机、态度和期望等行为特征进行规律性的研究(Koch,et al.,2015)。其核心观点如下:教育决策行为的研究不是建立在抽象行为假设的基础上,而是以现实心理特征为基础;从心理特征看,认为个体是有限理性的,通过心智账户和启发式代表性程序等心理行为进行决策,重视相对损益,并常伴有框架效应等(Tversky & Kahneman,1981;Thaler & Shefrin,1985);个体的教育决策偏好内生于其决策过程之中而非外生给定,且偏好具有可逆性和时间不一致性;教育决策的模式和特征可以由经济变量表示,其结论是对市场有效性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