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教育视域下教育评价的人文向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鹏,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重庆邮电大学教师;朱德全,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未来教育具有“人”化表征,而当前的教育评价是由技术理性所主导的,其在生发逻辑、外在表征和价值诉求等层面上均充斥着技术化特质,这与未来教育的“人”化表征相悖离。未来教育视域下的教育评价应当具有人文向度:在评价理念上,其体现为未来教育的演进逻辑需要以人为本的评价哲学;在评价技术上,其表现在技术的价值二元性使得在教育评价中实现人文观照成为可能;在评价视角上,其呈现出技术哲学从“经验转向”到“文化转向”的演进趋势。因此,应当在正确看待技术理性的前提下,通过践行以下路径来实现教育评价的人文向度:一是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注重满足多元价值主题的需求,并做到技术标准与人文标准的协同;二是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坚持“意义建构”的价值取向,并在实践上注重整体性评价;三是在评价方法的运用上兼顾量化方法与质化方法,并在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间取得平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95(2019)01-0040-07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随着人类社会从信息化时代迈向智能化时代,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到难以想象的挑战。技术与教育的相遇,在为教育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其陷入“技术理性泥潭”的危机。发端于现代工业文明的教育评价天然具有技术性特征,从评价方法到测量手段,从评价理念到评价价值,都无法脱离技术理性的桎梏。教育评价固然离不开技术,然而技术是否是教育评价的唯一向度呢?以未来教育的视角谨慎审视,或许能得到不同的答案。

      一、未来教育的“人”化表征

      论及未来教育,学界往往更多地关注未来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并且在技术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审视未来教育的两种不同观点。技术“乌托邦”主义认为,“技术是实现乌托邦社会手段的一种思考模式和活动模式”(王建设,2004),因此,技术乐观主义者认为,未来教育的大厦将全部由技术所搭建,技术是未来教育的不二核心。技术“反乌托邦”主义认为,社会中的技术行为增加得越多,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就消失得越多(吴国盛,2008),因此,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技术是令人恐慌的,技术的膨胀终将带来未来教育的人文失落。那么,究竟未来教育的属性为何?客观而论,未来教育兼具技术性与人文性两大属性,且人文与技术两者在未来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中是彼此相融、互依共存的。在“技术决定论”盛行的当下,更应当强调未来教育的人文属性并梳理未来教育的“人”化特征,才能真正把握未来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未来教育的人文性与技术性特质

      未来性是生命的重要特性。正如雅斯贝尔斯(1991)所言,“对于生命来说,时间只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序列和无关紧要的回忆,对未来开放的此时存在的享受以及个体生命中止的链条”。生命的未来性决定着教育的未来性,因为教育从出发点到归宿无不在生动地诠释着生命的特性。未来教育无论如何变革,其本质依然是“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未来教育的终极旨归依然是指向“人”的存在学意义,因而人文性是未来教育的价值属性。

      技术自身的未来性彰显了未来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在论及技术的未来性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把那些不能自身生产的尚未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展现出来”(贝尔纳·斯蒂格勒,2000)。贝尔纳·斯蒂格勒(2000)在其经典著作《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把技术问题放到时间中来考察,他认为,“时代的现代化从本质上说就是技术的现代化”。技术不仅左右着现在更影响着未来,没有技术的支撑,未来教育的“未来性”将无从立足,因而技术性是未来教育的工具属性。

      值得强调的是,未来教育视域下的技术与人文并非绝对对立。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在以“人”为目的和归宿的价值理性引领下,将超越其“单向度”的控制角色,能更好地为教育的人文性服务。

      2.未来教育中技术与人文融合的愿景

      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爆发将现代技术与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颜士刚,2015),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日益显著。尤其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加快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方式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并且这种变化将会持续。2018年高等教育版《地平线报告》指出高等教育领域技术应用的六大趋势:推进创新文化、跨院校和跨行业合作、开放教育资源的激增、新形态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日益关注学习测量。同时,其还指出推动教育变革的六大技术发展:学习分析、创客空间、自适应学习技术、人工智能、混合现实、机器人(金慧等,2018)。技术的跨代式发展将使得教育中的人、环境、学校等要素间的界限在未来将变得模糊,“教”与“学”将走向一种新的重构。

      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催生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相结合的、面向未来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线学习作为基于网络环境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不同于传统课堂学习。当前在线学习正经历着从以静态呈现为主要方式的一代在线教育,向以服务创新为导向的二代在线教育的变革,推动着学习范式从自主学习向自适应学习的转变(吴南中,2016)。然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在线学习并非能像很多技术乐观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彻底取代传统课堂学习。相反,在线学习在很长的时间内将仅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辅助而存在,而混合学习将成为主流。教学模式也将适应学习范式的转型,强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核心,注重教学内容的弹性多样和教学时间的机动灵活。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和空间的选择上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在教学关系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将得到更大的彰显和满足。

      另一方面,在泛在学习领域,网络空间技术将加速学习共同体的变革并引发师生角色的嬗变。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兼具教育学和社会学属性的概念:狭义上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形式的基层学习组织;广义上则是一个面向未来教育的理念,除了包含传统课堂的特征外,更意指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和分享学习资源而形成的最广泛的合作学习组织。网络学习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使学习共同体从概念走向实践,进而引发空前的学习共同体变革,教学主体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角色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教师将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和权威,而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协助者和信息服务的主持人”(王北生等,2017)。学生也将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将成为根据自我发展的需求,积极探索、互相交流、共享资源的主体。未来学习共同体变革的价值指向依然是“人”的主体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