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与“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霖,周艳,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程霖(1963- ),男,湖北罗田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艳(1975- ),女,浙江舟山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财经研究

内容提要:

“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对于家族企业的代际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现有研究关于股权融资在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潜在作用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更是甚少涉及理论和思想层面的分析。文章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近代中国“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的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以及这一制度思想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作用机制与影响。研究发现:(1)近代中国的股权融资思想是在学习西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最终促使“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的形成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股权融资思想上的泛化。(2)中国情境下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面临着诸多障碍,而“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能够为破解这些障碍提供思路。(3)近代中国“肉烂锅里”的股利分配制度、“差序格局”的股权结构制度和“亲缘网络”的股权治理制度,是在家族“一体化—差序化—网络化”的思想基础上建立的,能够有效降低传承过程中的各利益主体的代理风险。文章不仅为我们认识近代中国“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图景,而且也为当前的家族企业实现代际传承提供了历史借鉴。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8)11-0061-13

       DOI:10.16538/j.cnki.jfe.2018.11.005

       一、引言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家族企业创始人都已渐入暮年,企业代际传承迫在眉睫。根据国际家族企业协会(Family Business Network)2016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大约有3200万个家族企业在今后的5年或10年里将面临着企业传承、找接班人的问题。代际传承是家族企业持续成长过程中最难应对的挑战之一(Handler,1994)。在这个过程中,家族企业不仅需要解决各类传承利益相关者的代理问题,而且需要经历一个“新老交替”的权利结构的合理配置过程(Handler,1990;Massisad,2008)。

       股权融资作为企业资金融通的工具,也包含着公司治理范畴的内容(杨勇,2006),已成为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La Porta等,1997)。现有研究对于股权融资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作用机制与影响,尚未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由于企业规模扩张对资本需求的增加,以及引进职业经理人时所带来的股权或期权激励,均会稀释家族的控制权,因此股权融资产生了一个困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传承难题: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吸引外部投资和职业经理人,以延续家族企业的社会情感财富(Zellweger等,2012);另一方面,股权融资带来家族控制权的不断稀释,增加了“子承父业”的家族治理模式被取代的风险(Hutchinson,1995;Wasserman,2008)。而且,现有研究对于中国情境下的股权融资具有何种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帮助家族企业更顺利地完成代际传承,还缺少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

       钱颖一(2010)指出,中国企业正处在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时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在这个时候,从历史中学习或许是一个重要的方向。①因此,稍微放宽历史的视野,我们发现,在近代中国,深受儒家伦理熏陶的中国思想家,在西方股权融资理论的冲击和感染下,开始考虑突破家族封闭的圈子,将企业股权推广延伸到非家族人员,以使非家族人员产生类家族成员行为的过程或倾向,从而在企业内部塑造类家族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以利于处理好二代财权交接和企业家精神传递的问题。如果纯粹从思想创新的意义上看,近代中国思想家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族企业传承思想的创造者或先驱者,他们卓有成效地开拓了中国家族传承文化与现代化公司治理相结合的理论通道——“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并创造了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白吉尔,1994)。

       本文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对近代中国“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的渊源、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以及这一制度思想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探讨。研究表明,在近代中国制度环境下,“泛家族化”重塑了西方股权融资的概念和功能,并推动着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新老交替”的传承进程;“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不仅是企业制度思想的创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将近代中国“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与当前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1)采取权变思维看待和实施文化创新,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上发展“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2)珍视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家族文化,有效降低企业传承过程中各利益主体的代理风险;(3)构建有效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提高家族企业股权融资的运作绩效与传承效应。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1)全面梳理了近代中国“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的渊源、理论体系以及制度设计,为我们认识该思想提供了一幅较为完整的图景;(2)为当前中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制度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和借鉴;(3)可以证明近代中国在大量借鉴和吸收西方思想的同时,沿着中国自身的轨迹建立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理论体系,并且至今仍保持其独特的影响,这对于我们今天弘扬我国传统治理文化的光辉成就以及争取传承理论的国际话语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渊源

       股权融资与股份制公司相伴而生,两者都是西方的舶来品。②随着西方股份制公司的引入以及19世纪70年代“官督商办”企业“仿西国公司之例”进行的公司制实践,股权融资思想开始在近代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被普遍实施。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股权融资思想也逐渐被烙上了浓厚的家族文化印记,并进而发展成为“泛家族化”股权融资思想。

       (一)公司制与股权融资思想的传入与实践

       公司制与股权融资在西方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其渊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期(李玉,2001)。鸦片战争后,公司制被引入中国,股权融资也为国人习知。魏源于1842年在近代中国首次提到了“公司”一词,并论述了公司制股权融资所具有的强大竞争优势及集资功能,“公司者,数十商辏资营运,出则通力合作,归则计本均分,其局大而联。散商者,各出己赀,自运自售,利害皆一人独当之,其势专而散”。③1867年,容闳初步认识到了股权融资具有振兴实业的功能。出于对本国实业的鼓励和保护,他率先提出了对股权融资投资主体的范围限定:“中国宜组织一合资汽船公司。公司必须为纯粹之华股,不许外人为股东。即公司中经理、职员,亦概用中国人。”④此后,王韬、马建忠、郑观应等近代中国思想家相继著书立说,从竞争优势、筹资功能以及振兴实业等功能角度阐发了他们对股权融资的认识和理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