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影响与内在理路:百年变局视野下的中国铁路改革开放历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雪永,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张雪永(1973-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铁路史研究。E-mail:zhangxueyong1973@163.com。

原文出处: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铁路史不能简化为线路延展史,也不能泛化为铁路社会史,其真正研究对象应该是铁路系统及其运行,具体而言,包括铁路系统的自身运转和铁路系统与国家社会需求的双向互动两大问题。按此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改革起步(1978-1985年)、主动求变(1986-1991年)、走向市场(1992-2003年)、全面推进(2004-2012年)、后铁道部时期(2013年-)五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铁路改革与整体社会经济改革紧密相关,既有其自身的发展理路,又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更有自中国铁路产生以来的诸多因素仍在参与40年中国铁路面貌的塑造。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8)06-0001-08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铁路有史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通过改革开放,中国铁路形成了新的体制机制,实行了全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建设和制造技术,整个系统运行获得了全新的动力,显示出崭新的面貌。和其他领域一样,巨大成就的取得不会一帆风顺。描述这段历史,需要我们深入铁路内部梳理其脉络。但这还不够。从1881年中国有铁路以来的近百年中,不同的力量共同塑造了中国铁路的样貌,并在1978年后继续或强或弱、或隐或显地产生影响。换言之,只有从百年变局的角度研究那些纵贯中国铁路发展全过程的“基本”要素,才能更完整、准确地把握这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

       由此,形成了三个紧密联系的问题:什么是“铁路”的历史?如何以改革开放为大背景叙述中国铁路史?哪些因素参与塑造了中国铁路的历史?本文尝试对上述问题加以探讨,以为学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的铁路发展提供借鉴。

       一、厘清边界:何为“铁路史”

       铁路史的研究对象似乎无须深究,但其实不然。

       中国铁路诞生不久,有关铁路史的研究便已展开。1906年,王盛春的《中国铁路要纲》、刘馥和易振乾的《中国铁路要鉴》及曾鲲化的《中国铁路现势通论》三部铁路史著作相继印行,是为中国铁路史研究的开端。次年,英国人肯特出版了《中国铁路发展史》①。在此后一个多世纪里,以中国铁路不同侧面、不同时段为对象的铁路史著述不绝如缕。但令人惊讶的是,似乎没有任何一部著作探讨铁路史的写法。固然,什么是铁路似乎是不言自明的②,但铁路的历史显然不应该仅仅是一条一条铁路的累积。然而,大多数铁路史著作就是如此处理这个主题的。于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铁路史就是一条条铁路的决策史、修筑史和运营史。也有大量的研究者不满足于此,他们致力于探讨铁路广泛的经济、政治、社会、军事乃至社会心理影响。此时铁路又成了社会变迁的一个虽然重要但模糊的背景,其自身如何反倒无足轻重。

       事实上,铁路史既不能简化为线路延展史,也不能泛化为铁路社会史,其真正研究对象应该是铁路系统及其运行。从中国铁路自身的特点来看,它包括规划管理、技术研发、线路修建、工业制造和运营调度等主要子系统。此外,在大部分时间里,还包括和铁路相关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铁路卫生甚至治安司法等子系统。铁路作为现代交通体系中最自成一体的复杂系统,自身如何运转,如何与外界互动,其运转特点和规律是什么,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演变成了它所呈现的那个样子,并最终发展到今天的状态,我们还所知不多。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大的方面:铁路系统的自身运转;铁路系统与国家社会需求的双向互动。

       任何交通方式都有其系统性:汽车离不开公路,轮船离不开码头,飞机离不开机场。但如果谈到系统内部的联系紧密性,铁路无疑和上述交通方式有根本的不同。无论在技术研究和专业教育上,汽车和公路、轮船和码头、飞机和机场都是相对独立的。唯独铁路,线路修建和载运工具必须同时统筹考虑。从技术角度看,轮轨(火车与铁路)关系是铁路技术最基本的三个问题之一③。此外,铁路的调度指挥系统也比其他交通方式更为复杂和专门。在公路上塞车当然是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如果铁路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则是致命的灾难。在中国铁路的历史上,系统正常运转所需要的集中统一和协调并不总是能够实现的,但究竟怎样才是理想的状态,也是一直在争论的问题。这些争论常以公益还是企业、集中还是竞争、路网与运输是否分离等面貌表现出来。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关于铁路系统的自身运转及铁路系统与国家社会需求的互动,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被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中国铁路与中国社会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即如何看待轨道载运技术与社会对此技术的需求之间的关系。站在改革的视角看,即是探寻铁路改革在全面改革历史进程中的准确地位。铁路改革和其他行业的改革一样,具有全面改革的一般性特征。与此同时又有自身的独特性,既有先行于全面改革的部分,也有滞后于全面改革的环节。需要研究哪些先行哪些滞后,这些状况何以发生,以及对于正确理解中国改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能够提供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铁路人④与铁路改革之间的关系。如同所有的行业一样,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个行业的从业者们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逐渐实现的。每一个个体既是自身行业改革的实践者,同时也是其他行业改革的受益者,既是施动者,也是受动者。于是存在着一组显而易见的内在矛盾:一方面,在过去的40年中,所有的中国人都坚信“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⑤。而另一方面,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不同行业对改革的具体理解又存在着差异,甚至会损害到部分行业的短期利益,铁路行业也是如此。铁路改革的过程,就是铁路人怎样理解和看待铁路改革的过程,是铁路人如何理解铁路、如何理解改革的过程,从而影响或改变了社会如何理解铁路的过程。

       最后,铁路改革的成就究竟是怎样实现的。中国改革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党的正确领导。而作为一个具体的行业,铁路自身的改革历程中,又有哪些可资自身借鉴的经验教训?铁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就结果来看,当下的成就是全面性的、整体性的;但回到具体的历史时期,则各有不同。就铁路系统的几大基本板块而言,在不同时期,是通过突破哪一板块而推动了改革,是技术牵引一切,还是管理激励创新,或者营运拉动全局?未来的中国铁路改革应当向着怎样的方向前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