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古是金元之際居於陰山以北的一支重要部族。金元時期汪古族群的形成與演變,無疑是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①。但汪古早期史相關資料稀少。汪古部長阿剌忽思家族,在12世紀後期成吉思汗時代才出現,其先祖世系難以考實②。而汪古馬氏家族枝葉繁盛,留下了關於遷徙、族群認同的珍貴資料。以往的研究,主要梳理其家族史,考察其文化傾向③,却很少關注文本書寫的語境及其背後的認同問題。馬氏家族史書寫中對於先祖的追溯,鮮明地體現了家族成員的主觀認同。1249年,馬氏子孫馬三達延請元好問(1190-1257)撰《恒州刺史馬君神道碑》④。約1348年,馬氏子孫延請黄溍(1277-1357)撰《馬氏世譜》⑤。兩種文本相隔百年,先祖史的書寫出現了不小差異,其背後是百年社會變遷背景下馬氏家族認同的演變。本文以這兩種文本爲核心,結合其他散見文獻,首先梳理馬氏先祖所屬部族遷徙史;其次將《恒州刺史馬君神道碑》中所記的一段故事與敘利亞文、阿拉伯文史料進行比較研究;最後考察《馬氏世譜》對於先祖史的改寫和重寫,探究金元馬氏家族認同的變遷。 一、馬氏先祖所屬部族遷徙史 《恒州刺史馬君神道碑》《馬氏世譜》皆爲後人追溯而寫成,難免具有建構的成分。我們不能將文本所記全當作史實。但以審慎的態度與其他文獻相比較,探求文本所承載的歷史脈络,實際上能梳理出馬氏家族所在部族的遷徙史。 《恒州刺史馬君神道碑》《馬氏世譜》以及其他史料共同記載了馬氏先祖三代三人:迭木兒越哥(又譯帖木爾越哥、帖莫爾越歌)、把騷馬也里黜(又譯把造馬野禮屬、把掃馬野禮屬、伯索麻也里束)、習里吉斯(又譯習禮吉思,漢名馬慶祥)。而後出的《馬氏世譜》還獨家記載了一位始祖和禄罙思。《馬氏世譜》載:“始來中國者和禄罙思,生而英邁,有識量,慨然以功業自期。嘗縱觀山川形勢,而樂臨洮土壤之豐厚,遼主道宗咸雍間,奉大珠九以進,道宗欲官之,辭不就,但請臨洮之地以畜牧,許之,遂家臨洮之狄道。”⑥遼道宗咸雍間(1065-1074),大致相當於北宋英宗治平(1064-1067)至神宗熙寧(1068-1077)年間。熙寧年間,北宋經略河湟,收復蕃部佔據的臨洮地區,始置狄道縣⑦。而西夏自11世紀初開始攻略河西,到1070年前後已基本清除河西回鶻諸勢力⑧。原居河西走廊的回鶻人流散遷徙,有的西遷至塔里木盆地,有的南遷至青唐依附唃厮囉,有的東遷至秦隴依附宋朝⑨。和禄罙思事跡帶有傳奇色彩,細節頗有問題,請待後文詳論。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和禄罙思事跡暗合了1070年前後回鶻離散部族的遷徙史。 同樣關於馬氏先祖的由來,元好問《恒州刺史馬君神道碑》記載:“出於花門貴種。宣政之季。與種人居臨洮之狄道。”⑩花門是回鶻的代稱。1170年前後,河西回鶻餘部遷至唃厮囉、宋朝治下時,北宋開始經略河湟,與唃厮囉在青唐至秦隴一帶多次交戰。到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宋軍佔領青唐,唃厮囉衰亡。戰争斷續進行約三十年,大概導致青唐至秦隴一帶的回鶻餘部進一步離散。宣政之季,即宋徽宗政和、宣和年間(1111-1125)後期,也就是北宋末年,馬氏祖先所屬的這支回鶻部族居於臨洮狄道縣。經歷數十年戰亂遷徙,他們已記不清祖輩的來龍去脈。 元好問追溯馬氏先祖人物,首稱迭木兒越哥。他應該就生活在宣政之季。迭木兒越哥,可還原爲突厥語Temür üge。Temür義爲鐵,是突厥、蒙古語中常見的人名。而üge爲一種稱號,義爲智者、長者,多見於出土回鶻文獻(11),表明迭木兒越哥是臨洮回鶻人中的一位領袖人物。元代《馬氏世譜》、明初《元史·月合乃傳》皆記載迭木兒越哥爲“馬步軍指揮使”(12)。王願先生已指出這是宋朝職官(13)。宋朝向西北蕃部首領除授軍職,管領百帳以下者爲“指揮使”(14)。但是,馬步軍指揮使是宋朝中央軍職官,不可能授予蕃部(15)。因此,迭木兒越哥應該是統領一支小部族的“指揮使”,而“馬步軍”則是其後裔追溯歷史時妄添的。 迭木兒越哥之子,名爲把騷馬也里黜。元好問記載,北宋滅亡之際,“金兵略地陝右,盡室遷遼東,因家焉”(16)。史書記載,1130年,宋金大戰於富平,宋軍潰敗,熙州(臨洮)等地降金(17)。應該就是在此歷史背景之下,把騷馬也里黜及其部族被擄至遼東。《馬氏世譜》更記載,把騷馬也里黜時年十四歲,“失父母所在,爲金兵所掠,遷之遼東,久乃放還,居静州之天山。瀝血求父母,不得”(18)。也就是説,金兵攻略陝右過程中,臨洮回鶻人首領迭木兒越哥不知所蹤,其子及其部族被擄。《馬氏世譜》所記這一細節雖然晚出,但與其他記載並不矛盾。 據元好問記載,金太宗將遼東的把骚馬也里黜及其部族“貰爲平民”(19),遷於静州(净州)之天山(今内蒙古四子王旗)。金太宗在位時間是1123-1135年,因此可知,這支回鶻人由臨洮遷遼東再遷静州,是1130年富平之戰至1135年金太宗駕崩之間事。在這一時期,金朝開始修築界壕邊堡以防禦北方遊牧民族(20)。静州所在的西南路招討司,始建邊墙年代雖無明載,但《金史》提及金熙宗(1135-1150年在位)初年有“西北、西南兩路舊堡”(21),可知金太宗時已有邊堡。關於“汪古”的詞源,學術界有邊墙、神靈等觀點,最近白玉冬又提出回鶻語
(東方、前方)一説(22)。但實際上見於史料的惟有一種解釋,即伊利汗國宰相拉施特(1247-1318)主編《史集》載,汪古得名于邊墙(蒙古語*
,突厥語*yo'urgha)(23)。拉施特編纂其書時,利用了很多蒙古文史料並且訪問了伊利汗國的蒙古人。因此,無論“汪古”的真正詞源是什麽,《史集》對其涵義的解釋應該能代表元代汪古人自己的觀點。元代汪古人主要出自陰山,隴西鞏昌亦有一支,綜合相關家族史料,“汪古”這一部名的出現,最早不過金初(24)。可以認爲,正是守衛金朝邊墙之職任,塑造了汪古這一新族群。具體到馬氏家族而言,1130-1135年間,金朝將馬氏先祖所在的回鶻殘部遷至農牧交界地帶守衛界壕,於是他們成爲了汪古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