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頭下”

作 者:
康鵬 

作者简介:
康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文出处:
文史

内容提要:

“頭下”本義爲“頭(項)之下”,因“頭”下之肢體軀幹皆隸屬於“頭”,故“頭下”可以引申爲“名下”之義,意謂隸屬於某人或與某人相關。遼初漢人將部落首領簡稱爲“部頭”。正是由於這兩種因素,契丹境内的漢兒會將部頭名下的私甲稱爲“頭下兵”,私奴稱爲“頭下户”,私城稱爲“頭下軍州”。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頭下軍州是契丹貴族的私有城堡,因其頗具北方民族特色,故而深受學界關注。長久以來,人們針對“頭下”一詞的詞源、詞義多有争議,概而言之,可分作兩説①。一説認爲“頭下”源出北方民族語彙。王國維先生首倡此説,他指出“頭項者,投下之音訛,此語本出契丹”,並引《遼史·地理志》頭下軍州爲例②。故學界一般認爲王氏意指“頭下”爲契丹語詞③。陳述先生則認爲頭下源自夫餘語“加”,漢義爲“王”、“首領”,後用以名私甲、私城。不過,陳述先生亦曾懷疑“頭下”最初可能是漢語,後演變爲夷語④。此後,陳述先生又修正了上述看法,認爲“頭下”與蒙古語的“圖斯”、女真語的“徒”語義相同,“頭下”應爲北方民族語詞的“含義譯音”⑤。由於陳述先生的論證缺少語源學和歷史學的確切依據,故持此説者大多認爲“頭下”應當是契丹語的譯名⑥。

       另一説則認爲“頭下”是一個漢語詞彙。金毓黻先生在1939年1月2日的日記中推測“所謂‘頭’者,其義或如首領,‘頭下’即在首領之下之義。所謂横帳諸王、國舅、公主、外戚、大臣皆即當時所謂之‘頭’也”⑦。日本學者周藤吉之先生認爲宋代的“頭項”有頭領、頭目、首領之義,亦可指稱軍事單位,契丹“頭下”或指“頭項之下”。此外,唐宋時期“頭下”又可表示受某人控制的群體,也與“頭下”存在某種關聯。故遼代的“頭下”更有可能是一個漢語詞⑧。較爲可惜的是,金氏與周藤氏的觀點並未引起國内學界足够的關注與回應。李治安先生認爲“宋遼金三代頭下(投下、頭項)已間或在漢語中使用,並具有‘首領’、‘頭目’等確定意義。另,元人稱呼蒙古皇帝、后妃、諸王、公主等頭下時,爲表示尊敬,往往换‘頭下’爲另外兩個漢字‘位下’。就實際内容而言,頭下與位下意義相同,都可解釋爲首領頭目之下,或御位之下、王位之下等”⑨。蔡美彪先生認爲“頭下”的“口語是腦袋下邊,文語是頭部以下,原指人的軀體四肢,是用人體器官比喻人們之間的關係和身份”,“頭下則是四肢手足的統稱或概稱”,“頭下”的喻義是“指稱與爲首者有血緣關係的各支系親屬群體”。故遼、元時期“‘頭下’的本義是各枝兒親族的統稱,而不是一項制度的專名”⑩。向達、李錫厚兩位先生則認爲敦煌文獻中的“團頭”、“頭下人户”、“頭下户”與遼代的頭下户、頭下軍州存在淵源關係(11)。

       筆者認爲遼代的“頭下”應當是一個漢語詞彙。由於學界普遍認爲遼宋元文獻存在“頭下”、“投下”混用的現象,故而有些學者推測這一詞彙不是漢語詞而是出自北方民族語言的譯音,“頭下”、“投下”是同一民族語的不同漢譯形式。不過,從目前的文獻證據來看,很難説遼宋時期有“投下”這一寫法。

       檢諸中華書局點校本《遼史》,“頭下”一詞共有十處,其中一處係點校者所加(12),故實爲九處。兹列於下:1、卷三六《兵衛志下·五京鄉丁》上京頭下州前標目爲“頭下”;2、同卷屬國軍後有一段史臣按語,内言“宫丁、大首領、諸部族,中京、頭下等州,屬國之衆,皆不與焉”(13);3/4、卷三七《地理志一》謂“頭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團集建州縣以居之……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賈之家,征税各歸頭下,唯酒税課納上京鹽鐵司”(14);5、卷四八《百官志四》南面方州官序“其間宗室、外戚、大臣之家築城賜額,謂之‘頭下州軍’”(15);6/7/8、卷五九《食貨志上》謂“各部大臣從上征伐,俘掠人户,自置郛郭,爲頭下軍州。凡市井之賦,各歸頭下,惟酒税赴纳上京,此分頭下軍州賦爲二等也”(16);9、卷一○一《蕭陶蘇斡傳》謂“(天慶中)數月間,邊兵屢北,人益不安。饒州渤海結構頭下城以叛,有步騎三萬餘,招之不下”(17)。而“投下”僅出現一次,即《遼史·地理志》總序之“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舊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18)。蔡美彪先生認爲總序係元代史臣手筆,“投下”一詞很可能反映的是元代的書寫狀況(19),同樣,《契丹國志》中的“頭下”雖然均作“投下”,然是書成於元代書賈之手(20),故“投下”反映的也很可能是元代的情況。

       宋代文獻之中雖屢見“投下”一詞,然大多表示投擲、投遞、投送之義,如“每有章奏,許詣通進司投下”(21)。此種事例極多,恕不一一枚舉。宋方資料“投下”與契丹之“頭下”相關者,僅有一處,且從文獻源流的角度,這唯一一處“投下”也頗有問題。此一記載出自宋琪的上疏《平燕薊十策》,宋氏曾提及契丹主阿保機的“頭下兵”與述律后的“頭下(兵)”。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元人所修《宋史》、明人編纂的《歷代名臣奏議》和《右編》皆録有宋琪上疏,諸書文字皆作“頭下”(22)。尤其是宋刻本《長編》即作“頭下”(23),説明最初的用字蓋即如此。及至元代書肆僞造《契丹國志》,在摘錄《長編》相關文字時,將“頭下”統改爲“投下”(24)。清人從《永樂大典》匯輯《宋會要》時,亦將宋琪上疏前一處“頭下”抄作“投下”,後一處則仍作“頭下”(25)。從源流上來講,宋琪上疏最初的文字形態應當就是“頭下”,及至元代才分化出“頭下”、“投下”兩種寫法(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