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仲裁时代蔡英文当局的南海政策及因应策略

作 者:

作者简介:
叶正国,武汉大学 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叶正国(1985- ),男,河南洛阳人,武汉大学中国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讲师,2011计划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武汉大学两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司法、行政组织法与两岸海洋法制研究。

原文出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由于受仲裁结果、岛内民意和两岸关系等影响,蔡英文当局在南海政策立场上虽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在台湾角色、U型线和法律依据问题上与大陆的分歧进一步加大,并逐渐摆脱马英九时期南海政策框架,走向混沌化、差异化和工具化。这实质是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延伸,意图切割两岸的南海联结,大陆须采取措施予以应对其“去中国化”趋向。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5X(2018)05-0052-10

       南海问题和台湾问题同为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关系到领土主权、国家尊严和民族情感。台湾问题是南海问题的肇始,南海问题则是台湾问题的聚合。2016年7月12日,菲律宾单方面提出的南海仲裁案结果出炉,几乎全面肯定了菲律宾的诉求。这与事实和法律相抵触,不客观也不正确,严重侵害了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南海是两岸联结最为密切的领域之一,台湾当局的政策立场牵动着两岸关系的敏感神经。南海局势已经进入后仲裁案时代,这是台湾当局南海政策调整的关键节点,也是观察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重要窗口。

       一、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立场及两岸歧异

       南海情势非常复杂和敏感,对我国来说不仅涉及区域安全和国际关系,更是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问题。南海仲裁案说明南海问题已经从经济和政治问题转向法律和军事问题,域外大国开始介入和干涉,试图促使周边国家甚至国际司法机构合力挑战中国。菲律宾对大陆提起单方面的“南海仲裁案”,由于两岸关系政治定位问题尚没有解决,自然会影响到台湾当局的南海主张。同时,南海仲裁案既是中国第一个涉及领土主权的国际案例,也是在国际司法中对两岸关系的首次检验。南海仲裁案后,由于岛内民意压力、法律框范和严重损害南海权益,台湾无论哪个政党执政都必须谨慎应对,蔡英文当局也是一样。[1]总体来说,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立场有以下三方面(参见表1):一是捍卫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的主权及主权权益,尤其是太平岛的主权;二是作为独立方按照国际法尤其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和平方式参与多边协商解决机制;三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就南海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打击海上犯罪、人道援助与灾害救援等议题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南海政策立场直接和台湾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关系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台独”势力一直想借其与中国切割,但囿于利益考虑、现实压力和法律约束,蔡英文当局只能延续马英九时期的南海政策主轴,其肇始于李登辉时代。换句话说,南海问题涉及台湾的政治定位、南海战略、两岸关系和大国关系,也受到马英九时期的南海政策框范,蔡英文当局改变南海政策的空间有限。

       一直以来,虽然两岸关系政治定位没有确定,但两岸南海主权主张具有同一合法性,南海政策不存在根本性分歧,保持着一定的默契,具有共同目标,兄弟登山各尽其力。①同时,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宣示并没有实质性冲突。如果一方做出不一致的政策主张,双方的主张就出现分歧,产生“一边一国”的嫌疑。当然,这并不是说两岸南海政策完全一致,关键是政策立场没有实质冲突,实践中二者的差异并不少,与其说这是南海政策的区别,不如说是两岸关系在南海问题上的体现。虽然两岸的南海政策在主权归属、共同开发、搁置争议与和平解决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是可以讨论协商的。然而,有的分歧却是根本的,一时难以找到解决办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台湾角色问题。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相关国际法,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当局没有资格参与官方协商管道,如南海临时仲裁庭称台湾为“中国的台湾当局”。然而,由于两岸仍处于分割状态,台湾当局认为“中华民国政府”才是代表台湾的唯一合法政府,在很多用词上刻意设置政治圈套和法律陷阱,积极与大陆切割,宣称不会与大陆合作,因为南海问题是两岸主权统一的最好注脚。马英九时期以“中华民国”凸显台湾的主体性,蔡英文则坚持“中华民国台湾”谋求“实质台独”。在这种背景下,蔡英文声称台湾不接受南海仲裁案的主要理由是仲裁庭没有邀请台湾加入仲裁程序也没有征询过台湾的意见。同时,有美国学者认为仲裁不拘束台湾是因为它不是海洋法相关“国”,这符合深绿学者的论述,但其实质是否认台湾属于中国的一部分。

       二是U型线问题。U型线又称为断续线,国民政府1947年12月1日公布,先是11段线,大陆后来改为9段线,但二者的画法、数量和位置等方面有所不同。②“中华民国宪法”是1947年12月25日开始实施,因此U型线内南海诸岛及其周遭水域是“中华民国”的固有疆域,具有领土主张的意涵,任何有关U型线的变动均涉及南海诸岛主权。[2]U型线是两岸联结的重要媒介,主张U型线就是从历史文化地理法律等方面承认与中国的历史链接。两岸南海权益的法理基础来源于此,如果不承认U型线,中国就丧失了权利主张的根基。详言之,岛屿地位和断续线密切相关的,如果否定岛屿地位则对断续线形成冲击,没有岛屿主张的话断续线只是变成有名无实的空蛋壳,而否定断续线就丧失坚持南海诸岛主权的基础,造成岛屿主权主张的碎片化。U型线的法律性质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美日等国屡次要求两岸公布U型线的法律性质,大陆很多学者认为是岛屿归属线、海上疆界线或历史性权利线等,台湾很多学者认为是岛屿归属线。[3]南海临时仲裁庭裁决认为即使中国曾经在U型线水域内享有历史性权利,那这种权利也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而丧失,并且无证据显示中国对该区域的水域及其资源享有排他性的控制权,这样中国对南海的整体主权诉求就丧失了法律基础。目前,两岸所主张的U型线都非常模糊,台湾当局一度主张是U型线内是历史性水域,而大陆认为在U型线内享有历史性权利。马英九时期突出两岸U型线的区别,凸显“中华民国”的存在,而蔡英文则一直回避U型线,早在2015年5月29日蔡英文以民进党身份访问美国时被记者问民进党执政后是否会放弃U型线,蔡英文则回答不会放弃太平岛主权,顾左右而言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