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进路

作 者:
吴宜 

作者简介:
吴宜,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台湾研究

内容提要: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大陆对台政策的新理念新思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台海局势依旧纷繁复杂。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进路,是以台湾同胞在大陆经济社会领域发展享受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为主要特征的两岸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突出经济融合与社会融合同步并进。新时代的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在两岸经济社会交流交往丰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极具两岸特色的整合方式,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心灵契合的统一”的重要途径。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683(2018)06-0050-08

       十八大以来,面对台海局势变幻,着眼两岸关系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对台新理念新主张新要求。“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习总书记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推进“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实现“心灵契合的统一”的新理念新思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面临着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新时代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进路,是以台湾同胞在大陆经济社会领域发展享受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为主要特征的两岸人民“共建共治共享”,突出经济融合与社会融合同步并进,将厚植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经济社会基础,助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一、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对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然要求,实现“心灵契合的统一”的最佳方式。

       (一)习近平对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对台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核心要义与顶层设计集中体现为推进“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

       “两岸一家亲”是习总书记倡导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念,体现了“以民为本”推进和发展两岸关系的主旨思想,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圆中国梦”体现了习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战略思维,其中蕴含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和平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丰富内涵。中共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尽最大可能地实现和平统一,仍是大陆对台的优先战略选择,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必由之路。

       为持续稳定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以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推动“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内涵。2013年10月,习近平会见“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就强调,两岸双方应宣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①。习近平明确指出,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就是要“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增进同胞亲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灵距离,增强对命运共同体的认知”。②2016年11月,习总书记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时具体阐述了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理念和内涵,指出“秉持互利双赢,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将本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机遇”;“将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③。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为台湾同胞尤其是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④。2018年2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十九大之后的首次中央对台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一个时期,要“持续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⑤。

       总体上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出发点是“两岸一家亲”,途径是通过两岸人民的交流合作,实现经济社会领域融合发展,其主要内容体现为实实在在地台湾同胞提供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同等待遇,目的是“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实现“两岸心灵契合的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

       (二)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然要求

       1987年两岸恢复民间交流交往以来,大陆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方式是推动经济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并逐步扩展到文化教育等其他领域。因两岸制度不同,大陆对台胞进行经济行为比照外资、社会行为比照外籍人士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管理,而各地方还出台了不同的特殊优惠政策措施。这曾使台胞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享受了“超国民待遇”,但客观上也强化了“内外之别”,不利于其融入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增强对大陆的认同。

       随着国际形势、两岸实力对比及岛内局势的变化,尤其是大陆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差异化管理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从台资企业经营发展的角度看,在内外资企业享受待遇逐步拉平的大趋势下,台资企业享受的优惠减少,但基础建设、政府采购等领域的投资因“视同外资”而无法进入。同时,多数台资企业仍以“台湾接单—大陆生产—外销欧美”“两头在外”的“飞地”经营模式为主,台商转型大陆内需市场或产业升级遭遇到了与内资企业“差别待遇”的障碍。这些均造成两岸经济虽历经多年发展,但产业协同发展程度、经济融合发展程度均不高。从台商台眷台生等台胞生活发展的角度看,台胞生活圈游离于当地主流社会,“自成一体、抱团取暖”,难以真正融入此地,普遍对大陆社会存在疏离感。因此,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两大领域中实现与大陆企业和大陆同胞的“同等待遇”,成为台资企业和各界台胞日益高涨的呼声。

       2008年以来,两岸经济关系虽然在制度性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一系列成就,签署了包括ECFA在内的多项协议,但却在2014年3月《两岸服贸协议》搁浅后便难以深入推进,2016年民进党再度上台后更彻底停滞。两岸产业在局部领域的竞争性有所加强、两岸经贸红利分配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从制度层面得到解决。因此,多年来,以经济为主的两岸交流交往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和政治外溢效果,岛内社会对大陆的刻板印象和误解、对两岸统一的疑惧心理仍占据主流。

       在总结吸收两岸经济社会交流交往实践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需要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动能。因此,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更注重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的普惠性(包容性)和均衡性,并强调其对台胞社会融入、认同培育的带动效应,将有助于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无论从现实需求还是未来发展看,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都成为攸关两岸关系深化发展乃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