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语言发生学分类的论证,就语言结构来讲,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语言集团的共同遗存,包括同源词和同源形态的遗存,语音特点的遗存等,近几十年来学术界也是按照这个思路在努力求证的;二是该语言集团的共同创新。前者是分类的依据,是该语言集团同源关系的证据;后者是特征,是路径,是该语言集团的标志。二者缺一不可。 本文的一个重要的学术背景是基于传统的发生学分类方法,基本上赞同李方桂、罗常培有关汉藏语系的分类方法,但是境外的一些汉藏语系研究的学者,以及境内的有些学者认为这种观点早已经过时了。本文不这么认为,是否过时,用证据说话。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数词是文化词,比较晚才在语言中产生,而且互相借用的可能性比较大。本文也不同意这一看法,藏缅语族语言分化时间至少在4000年以上,分化后各奔东西,基本上不可能再互相接触,它们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一致性只能够用同源来解释。至于其他语族,如侗台和苗瑶两个语族,数词借用的可能性不能够排除。但是无论如何,即使是借用,也要提出借用的理由,什么时间借用?通过什么渠道借用?为什么要借用?等等。 本文拟以汉藏语系的几个数词为例,讨论汉藏语系语言的历史遗存,其中包括语音结构的遗存和同源词的遗存。需要说明一点,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对语音演变规律的解释仅仅是初步的,更详细的论证请参见待出版的《汉藏语同源词谱》。① 2 数词“二” “二”是汉藏语系中的一个明显的同源词。我们大体以书面藏文的语音形式作为它的原始形式,构拟形式为*gnis。下表1列出部分汉藏语系语言中“二”的读音。
“二”的同源标记最主要的特征是它的基本辅音为n,这一特点几乎仍然保存在汉语、藏缅语族的大多数语言或方言里。在有的语言中由于受主要元音高元音i的影响,n变为
。“二”的同源标记另一个特征是主要元音为前高元音,这一点也基本上保留在大多数现在活着的语言里。“二”的同源标记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结尾辅音为s,但这一点仅仅残存在少数语言里,如书面藏语、藏语巴尔提话、嘉戎语、拉坞戎语、Chepang语、Thangmi语、书面缅语等。而在其他语言里“二”的结尾辅音有的由s变为k,如仓洛语;有的由s变为t,如Kulung语、Lepcha语;有的变为喉门塞音或擦音,如缅语仰光话、塔芒语、Lushai语等。这些“二”的结尾辅音演变现象,可以成为汉语方言中去声来源于原始汉藏语的s韵尾一说的一个典型例证。 值得注意的是,“二”在汉语的部分方言,如湘方言和官话区,以及苗瑶语族部分语言里都读成了零声母。这种音变在汉语中是有明显对应规律可循的,但是我们还不知道苗瑶语族语言中的“二”读成零声母或喉塞声母是否也与汉语一样是由原始形式演变而来的。如果可以确定有同样的音变规则,那么苗瑶语族与汉语、藏缅语族有同源关系就可以大体确定。但侗台语族语言有两种语音形式,一种形式似乎与汉语的“双”有关,很有可能是汉语“双”的借词,如壮傣语支中的傣语、泰语、老挝语、壮语柳江话等,有关这个问题将另文讨论;另一种语音形式出现在侗水语支中,似乎与苗瑶语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注意的是,壮语邕宁话与壮傣语支的语音形式不一致,却与侗水语支有一定的联系。 3 数词“三” “三”也是汉藏语系语言中的一个同源词,其音变也有明显的规律可循。我们暂且构拟其语音形式为
。下表2列出部分汉藏语系语言中“三”的读音。
从表2中大体可以看出“三”这个数词在大多数汉藏语系语言里的基本辅音都是s,结尾辅音都是m,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语言的结尾辅音已经脱落,尤其是藏缅语族彝语支语言和部分羌语支语言。有以下三点值得进一步推敲。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汉语在内的大多数语言的基本辅音都是s,但有相当一部分语言的基本辅音发生了变化,有的变成d,如Jugli语,有的变成th,如Bodo语、那嘎语、喀尔比语、米基尔语、Rabha语,有的变成tθ,如缅甸语、茶洞语,有的变成l,如孔雅克语,有的变成h,如Meithei,有的变成
,如博嘎尔语等。这种变化在局部分支语言里可看出一些对应规律,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一个辅音与多种辅音的复杂对应关系,只有用基本辅音在音变过程中脱落、而保留了复辅音的前置辅音及其遗迹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