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隐喻加工与概念整合

      ——来自ERP的证据

      李霄翔 封叶 季月

      本研究旨在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调查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隐喻理解的认知机制。三十名被试根据英语水平被分为两组。实验采用句尾词范式,实验句均控制为X(s)是Y(s)的形式。通过语义判断任务,比较和分析两组受试者在阅读英语违例句、隐喻句和本义句时引发的ERP成分。实验结果支持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所有语言形式都是用相同的机制处理,消耗不同程度的认知资源。同时,二语水平对隐喻加工有一定影响,中国低水平英语学习者无法在认知层面上清楚地区分英语隐喻和本义表达,而较高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隐喻加工中花费相对更多的认知资源和认知努力。

      《外国语》,2019.1.50~60

      句法成分长度对汉语二语学习者韵律组块的影响

      高思畅 王建勤

      文章考察在不同位置、不同长度的句法成分影响下,汉语学习者韵律边界产生的频率和强度。本研究收集了15名韩国汉语学习者和15名汉语母语者看后复述任务中的口语语料,并通过3名母语者的听觉判断找出语料的韵律边界,对边界处的时长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心词的位置对母语者和学习者韵律边界的停顿频率产生影响,当句子主语成分和宾语成分较长时,停顿频率显著高于谓语成分较长的句子;学习者的延长频率受到句法成分长度的影响;体现边界强度的停顿时长和边界前音节延长量均未受到句法成分长度的影响。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1.22~30

      《红楼梦》在日本的翻译与影响研究

      日本的《红楼梦》翻译始于1892年,至今已有126年历史,期间产生了至少38种译本,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明治、大正、昭和前期、昭和后期、平成五个时期的译本诞生与各时期日本的诗学、政局、出版业状况及中国红学发展息息相关。《红楼梦》在中国经典地位的逐步确立、日本的中国白话文学研究传统、《红楼梦》与日本传统审美观的契合、读者热爱、出版社支持是产生如此众多译本的原因。松枝茂夫、伊藤漱平、井波陵一全译本三足鼎立的日译体系仍存在汉学家与作家、译入与译出、男女译者比例失衡的问题,需有新译本产生予以调和。这些译本一方面相互影响并为日本近当代作家的创作带来灵感,一方面与韩译本、英译本产生互动,为多语种、跨文化的《红楼梦》翻译研究提供了素材。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1.121~132

      “哥特式”艺术元素的传译

      ——张爱玲《睡谷故事》译本研究

      华盛顿·欧文的《睡谷故事》是一个神秘、荒诞式的乡村蛊惑故事,充斥着哥特式小说的艺术元素。文章从张爱玲《睡谷故事》译本的语言研究出发,具体从俗语、四字格、破折号的调和使用来分析张爱玲的语言策略以及这些语言策略对故事独特的“哥特式”艺术元素的传译。与欧文一样,张爱玲也是语言色彩调和高手,其译本的语言把握了欧文散文体故事语言的脉搏,营造了故事田园化、“哥特式”的古旧背景,传译了胆小、古板、荒诞的主人公形象,渲染了故事“哥特式”的恐怖情境。张爱玲的《睡谷故事》体现了她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及其语言的创造性,体现了文学翻译作品的审美价值。文学翻译的本质是语言的艺术,译者发挥其语言的创造性来诠释原作的艺术风格,这是文学翻译的审美价值和生命力根本所在。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6.53~6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