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北官话的词调及其与单字调、连读调的关系

作 者:

作者简介:
邢向东,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E-mail:xingxd@snnu.edu.cn;马梦玲,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E-mail:zouny@126.com。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词调”指西北方言中双音节以上的词语中那些不能从单字调的连读音变推导出来的调子。与词调密切相关的是单字调和连读调,其中单字调、连读调属于语音层面,词调属于词汇、语法层面。词调具有以下5个特点:有限性,模式化,声调高/低与音节的长/短、轻/重相协调,首音节统摄,层次早于单字调和连读调。在调查研究实践中,可以采用正向确认法和反向确认法区分词调与连读调。面对单字调简化、连调复杂、词调发达的情况,建议对西北方言的调查步骤作适当调整。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邢向东(2004)提出并讨论了晋语、西北方言中的“调位中和”问题。此后吴媛(2008)据此提出“中和调”,并描写了岐山方言的中和调模式。经过多年来对西北方言的调查、观察与思考,现在,我们拟在西北方言的调查研究中提出“词调”的概念,并讨论单字调、连读调、词调的关系。文中将连读调、词调合称时,用“连调、连调式”的概念。

      1.“词调”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1 什么是词调

      “词调”(lexical tone)从字面上讲,可以理解为一个普通的概念,即“词的声调”,包含各种类型的词的调子。但本文所说的“词调”是一个特定概念,指“西北方言中双音节以上的词语中那些不能从单字调的连读音变推导出来的调子”。提出词调的概念,是为了解决西北方言中一系列有关声调问题的理论难题,降低西北方言中声调调查的难度,考察西北方言中语音、词汇、语法调查中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1.2 词调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与词调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单字调;连读调。

      单字调(citation tone):指一个字(一个音节,可能是单音词或单音节语素,乃至一个非语素的音节)单独出现时的声调。

      连读调(tone sandhi):或称“组合调”。指单字组合起来以后,由于单字调之间的互相影响而读出的调子。它既包括二般所说的“连读变调”,也包括单字调组合以后不发生变化的调子。也就是有变调的,有不变调的,因此叫“连读调”比较符合语言实际。

      从所处的语言层次和出发点来看,单字调、连读调都是以字(音节)为单位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单字(大多数是独立的词或语素)在单独出现或组合以后所说(读)的调子,是“单字本位”的声调观的体现,如“两字组连读调”,就是指两个字组合以后的连调式。而“词调”则是从词汇、语法的层面上提出的,是以多音节词为单位提出的概念。

      关于词调,此前已经有不少相关的说法,如“轻声及不轻的轻声”“词汇语法变调”“连调乙”“零调”“虚化调”“中和调”等。这些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单字调、连读调与词调的关系问题。不过,它们绝大部分是以单字进入组合以后的“连读变调”作为基本框架,仍然是在单字的基础上考察它们在连读中、在词和短语中的互相影响及其变化,以及涉及轻声、儿化和其他小称形式的声调变化。总体上还没有脱离以单字调为核心的框架,仍然处于语音层面。同时,它们的具体范围也与本文所说的词调不尽相同。

      词调的内涵和范围,与“词汇语法变调”“中和调”最接近,但它的出发点不同。它是以词甚至比词大的单位作为出发点,在词汇、语法层面上考察一部分词的声调问题。描写词调时,要以单字调为基础,但它并不机械地寻找词调与单字调之间的对应关系。词调与连读调之间也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关系,乃至范围的纠葛,但它显然不是指“单字调和单字调组合以后形成的连读变化”,而是在一些词内结构(涉及构词法)、句法结构(涉及句法)比较特殊的词语中形成的,它的基本单位是词语。

      词调与轻声及包含轻声的连调模式有关系,包括后者,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后者。因为在西北方言中,那些“不轻的轻声”是很难用轻声的框架来描写的,而且它所包含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与北京话的轻声相对应的语音现象。“不轻的轻声”所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理论上难以自圆其说,更重要的是,“轻声”(neutral tone)是以读轻声的字为对象的,而包含轻声的词语,整体上已经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连调模式,这些模式在轻声的框架内难以得到充分的描写。只有突破轻声(字音的弱化)的框架,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才能充分地描写和认识这类词语中的连调现象。

      “词调”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吴语的“广用式”连调(五臺,1986),或中宁话的“连调乙”(李倩,2001)。但它的包容性更强,内涵和外延更清晰,它的层次和出发点也与这两个概念有所不同。

      彭泽润(2006)考察了汉语方言中的“词调模式化”问题。这是方言学界第一次使用“词调”一词。彭文指出:“‘词调模式化’是一个词的全部音节、部分音节的声调固定地读成一个高、低或者弱的声调,没有语流语音条件地形成一种高低、强弱模式的语音现象。这个声调被模式化的语素不管它被单独指称或者在其他词中表现的声调是什么,也不管它前后的语音条件是否相同。”(彭泽润,2006:99-100)彭文中讨论的现象,与本文考察的内容有较大的共同点,同时在四个关键问题上,我们与彭文不同:第一,彭文没有给词调下定义,没有确定词调的界限,也没有区分词调与“非词调”,而是举例讨论方言的词调模式化问题。第二,他强调从词的整体出发来观察其中语素的变调,我们表示赞同;但是文中讨论的模式化大部分是局部模式化,即词中某一音节(语素)的声调固化为一个调值,本文则强调观察整个词的调式。第三,他的模式化包括强弱、高低两种类型,而就西北方言来看,词语中音节的强、弱非常复杂,难以用模式化的手段来描写(详见下文)。第四,我们不赞成为了证明“模式化”而强行归并连调式中某一调值的做法。彭文涉及吴语、湘语、晋语、客家话、官话等,本文首先集中精力讨论西北方言中的词调,以求考察能尽可能地深入一些,理论上的说服力能更强一些。

      1.3 词调概念的价值

      以前人们倍感西北方言中连调问题的复杂、纠结与调查的困难,语言事实本身的复杂性固然是主要因素,但同时也与我们没有给连调式分层,而是将所有现象放到同一个平面上来描写的处理有关。

      有了词调的概念,建立“单字调、连读调→词调”的两层三类调类系统,既有理论价值,又具实践意义。理论上,有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西北方言调类系统的本质和复杂性,考察西北方言中复杂的连调式形成的动因及其与语言接触的关系(徐丹,2014)。理解汉语单字(语素)与词、短语的生成关系,深刻认识语音与词汇、语法之间的关系。从方言研究实践看,有利于调查和描写西北方言的声调系统,降低分析西北方言声调问题的复杂程度,有利于进一步考察西北方言中词调逐渐代替字调(包括单字调、连读调)的具体过程。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声调研究范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