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编纂一部高质量的古汉语辞书,牵涉到很多方面。本文只谈一点:古汉语辞书的编纂要以充分的资料(包括古代的文献资料和近人、今人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无论是注音、释义还是书证,究竟该如何处理,都要以充分的资料为依据来分析和判断。如果掌握资料不充分,分析不深入,理解不正确,就难免出现问题。资料的运用和古汉语辞书的质量关系很大。 本文对古汉语辞书的一些条目进行讨论。为清晰起见,字头和词头都加【 】。 古汉语辞书注音的问题看起来比较简单,好像根据古代韵书注出今音即可。但实际上,有不少复杂的问题。 下面先看有关条目,再分析问题。 (一)bèi《广韵》皮彼切,上纸並。歌部。 ①被子。③覆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王逸注:“被,覆也。” (三)pī《集韵》攀糜切,平支滂。歌部。 ①覆盖。后作“披”。《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士吏被甲。”(《汉语大字典》)
[bèi《广韵》皮彼切,上纸,並。] ①被子。睡眠时用以覆体。③覆盖。《文选·张衡〈东京赋〉》:“芙蓉覆水,秋兰被涯。”薛综注:“被,亦覆也。”
[pī《集韵》攀糜切,平支,滂。]后作“披”。 ①搭衣于肩背。《左传·襄公十四年》:“昔秦人迫逐乃祖吾离于瓜州,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杨伯峻注:“被同披。蒙,冒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②穿着。《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资治通鉴·魏明帝青龙三年》:“陛下既尊群臣,显以冠冕,被以文绣,载以华舆。”(《汉语大词典》) 两部辞书的注音的依据都是《广韵》和《集韵》: 纸韵:被,寝衣也,皮彼切。又姓。又皮义切。 寘韵:被,被服也,覆也,《书》曰:“光被四表。”平义切。又平彼切,寝衣也。(《广韵》) 支韵:被,《广雅》:褐被,不带也。攀糜切。 纸韵:被,部靡切,寝衣。一曰及也。亦姓。 寘韵:帔被襬,披义切,《说文》:“弘农谓裙帔。”或作被,襬。《说文》:“寝衣长一身有半。”一曰加也。平义切。(《集韵》) 无论是古代韵书,还是现代辞书,音和义都是相关的,哪个义读哪个音,需要认真推敲。 孙玉文(2009)对两部辞书“被”字条音义的处理提出批评,认为“把很多本读平义切的字义都放到了皮彼切,平义切基本上只保留作为‘假发’讲的‘被’,这种处理不符合中古‘被’读皮彼切和平义切的音义结合实际,没有科学根据”,“把一些本读並母的‘被’处理为读攀糜切的‘被’,导致滂母和並母音义结合的混淆”,“(把‘穿着’义)跟‘披在肩背上’义混同起来,统一解释为‘通披’,或‘后作披’,都不合于古”。他的意见是应该认真考虑的。下面讨论几个有关的问题。 1.把“被子”“覆盖”两个义项都放在“皮彼切”下是否合适? 《广韵》“寝衣”为“皮彼切”,“覆也”为“平义切”,两者不同音。但“寝衣”和“覆也”是以声调区分名动的四声别义,其区别只在声调。周祖谟(1966)《四声别义释例》:“区分名词用为动词”之例有:“被,寝衣也,所以覆体者,部委切。上声。覆之曰被,部伪切。去声。”“寝衣”的“皮彼切”本为上声,但浊上变去,就和“覆盖”义的“平义切”同音了。所以,把“被子”“覆盖”两个义项放在同一个音项下,今音均为bei,并以《广韵》的“皮彼切”为音据,应该说是可以的。或者,可以把“平义切”也作为音据,把注音改为:“bèi《广韵》皮彼切,上纸,並。又平义切,去寘,並。” 2.“搭衣于肩背”义的“被”读什么音? (三)pī《集韵》攀糜切,平支滂。歌部。 ①覆盖。后作“披”。《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军士吏被甲。”(《汉语大字典》) 按:把这两个例句作为同一义项,不妥,而且此义项释义“覆盖”与“被(一)”义项③重复。 《汉语大词典》也把“Pī《集韵》攀糜切”作为一个音项,也说“后作‘披’”。但分为两个义项:①“搭衣于肩背。”用《左传》“被苫盖”等例。②“穿着。”用《孟子》“被袗衣”等例。义项的分合比《汉语大字典》合理。 “苫盖”是无法穿的,只能“披搭于肩背”。这个“被”古书也有反切:如: 《经典释文》:《左传·襄公十四年》“被苫盖”:普皮反(538)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