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计“监督”的本质属性及审计学的学科定位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国常,广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粵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与审计治理研究院

原文出处:
财会通讯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9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是推进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有效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要求。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都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要“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由此可见,“监督权”在国家权力运行机制中重要地位、监督体系的完善和监督能力的提升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个缺乏监督的生活毫无价值。”在我国国家治理中,监督的“短板”问题长期存在,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理论研究中对监督问题的“漠视”是重要原因之一。相比于对决策问题、执行问题的研究而言,学者们对监督问题的研究少之又少,对“监督学”的认识和研究是一个集中写照。“监督越严格,我们越敬业”(克里斯托弗·胡德、科林·斯科特等,2009)。对“监督权”这一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问题的研究给予足够的重视,进而提升到“监督学”的高度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对有效解决国家治理中监督的“短板”及由此带来诸多负面现象(包括效率问题、腐败问题等)意义重大。

      在当代社会科学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及其专业教育遇到像审计这种“尴尬”的局面。这种“尴尬”局面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学科分类上,至今仍然把审计学放在会计学的从属地位,把审计当作会计的一个分支。尽管“审计不是会计的一个分支”在学术界早已形成共识,并且在实践中,从审计的隶属关系,到审计机构的设置,再到审计工作的开展,几乎都找不到审计从属于会计的痕迹,但是这一切至今都不能“撼动”审计学科归属的制度设计。在大学的专业教育方面,尽管有“审计”和“注册会计师”,但也仅仅是作为会计学下的“专业(方向)”而存在。这种局面“长此以往”的后果令人堪忧,并且我们已经在为这种“尴尬”付出代价。

      现代经济社会安全表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和易变性,迫切需要一种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国家审计制度在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频发时期。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我国还面临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国内各种矛盾(诸如资源环境问题、各阶层的利益分配问题、经济舞弊和腐败问题等)都凸显出来,经济领域的腐败问题仍处于易发和高发期,且存在面广、数量大,构成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威胁。“腐败吸吮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腐蚀着政府公信力,令民众利益受损,让国家形象蒙羞。在西方国家环视中国,试图转嫁经济危机的今天,腐败将打开向外输送利益的通道,抑制中国崛起”(洪振学,2010)。有效治理腐败需要长效监督机制、需要监督钟声长鸣。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越深入、经济越发展,越需要强化监督。如何在新形势下维护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安全运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的重大课题。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对强化经济监督的需求、对强化审计工作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更为迫切,“改革审计管理体制”、有效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命题和任务。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反常现象是:经济监督工作(包括审计监督)实际开展的程度与现实需要的程度存之间存在巨大反差,监督“短板”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正如学者们所说:导致我国目前腐败问题十分严重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腐败的成本太低,腐败的机会太多,而反腐败的成本则偏高。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反腐败的一把利剑。监督缺失是道德滑坡与价值观扭曲的症结所在。造成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偏误,监督意识和理念欠缺,对监督问题的研究缺失,审计专业教育偏误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审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审计监督的独立性、全面性和权威性是其他监督所不可替代的,审计在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举世公认。“审计制度属于反腐败的经常性监督机制……最高审计机构是国家廉政制度中的重中之重”(张云鹏,2009)。良好的专业教育是保障实务工作长期有效开展的基础。然而,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审计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中的“曲折”。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操作上的失误,使得审计学科(专业)地位长期模糊不清,审计专业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长期争论不休。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尽管人们对审计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人们在观念上对审计重要性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不够,对审计学科的认识与现实中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反差。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反映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其中包括审计学科归属和审计专业教育问题。上述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在对审计本质属性的认识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方面存在误区。

      总之,国家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强化经济监督,加强审计工作是强化经济监督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加强审计工作的根本在于搞好审计专业教育,为此就必须重塑审计学科——正确认识审计的本质属性、合理界定审计学的学科地位。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