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及阈限

作 者:
王帅 

作者简介:
王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与教学已然相互“浸没”,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教学存在之根据。基于特定“本体”诠释功能和反馈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得以突破传统教学认识论逻辑话语体系,不再局限于教学功能延伸,而演变为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革命。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集中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各类技术性应用和对教学主体各类践行过程的指示性界定。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阈限,既表现在教学主导性特质的历时性转变、更替过程中,又体现在“技术”与“育人”必然面对的共时性冲突与对立过程中。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字号:

      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学场域迅速普及,某些方面、某些领域不但实现了与发达国家同步,甚至略有领先。随着教学现代化进程加快,信息技术日益为现代教学所本有。教学“引进”信息技术、教学“选择”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设计”教学等教学与信息技术之间的种种二元关系论逐渐被解构,教学“自营”信息技术成为潮流。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不再需要刻意被整合。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手段、材料及呈现方式,从教学实践操作层面无以避免地浸入到教学理论观念、价值层面,作为本体性存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教学认识论知识与教学方法论知识的生产,改变着教学主体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惯习。信息技术从教学支持性条件走向教学中心。对教学创造性的追求,某种意义上成了对信息技术革新的追求。

      一、信息技术对本体的拓展

      基于信息技术,一些哲学经典术语正被重新定义,源于哲学的“本体”(ontology)一词,其蕴涵在信息技术领域不断拓展,被界定为“一个形式化的定义语词关系的规范化文件”①,泛指信息技术和网络工程中处于基础性的特定分类体系和推理原则。“本体工程”(ontological engineering)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信息共享、网络集成、人工智能等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基于特定“本体”诠释功能和反馈机制,信息技术得以在技术设备、信息(数据)源及其联系层次方面(如联机处理)保持良好的集成性和动态开放性,这让信息技术急遽进步,甚而在某种程度上具备自我纠错能力。进而,基于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及其纠错能力为身处其中的每一教学个体供给定制化推送、查询服务、领域知识、求解模型和优化策略。教学知识因此变得更易于增殖,更易于扩充;抱守传统的知识教学大势已去,数字化、信息化的知识学习在所难免。

      随着“本体”诠释功能的增强和反馈机制的革新,信息技术由信息集成转向服务集成,通过时间、空间的拓展,对因果关系的精准定位,大数据分析等,突破传统教学认识论的逻辑话语体系,构建更多的“微理论”,更真实地反映出教学实践的不同侧面和行动前提。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浸入,有力地避免了教学理论与一线实践之间的落差。藉助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更多内在的、深刻的规定性被揭示,诸多教学内隐理念被信息技术外化、显现。信息技术由此成功化解了众多教学理论歧路,为那些宏大的教学抱负和美好的教学理想提供了策略性保障,同时对抱负中蕴含的张狂和理想中涵包的虚妄表达了可行性隐忧。不但如此,信息技术还成为一些教学疑难杂症的“正解”,甚而成为探究教学规律的逻辑前提和展望教学未来的重要归宿。

      由于信息技术“本体”诠释功能和反馈机制应用范畴急遽扩张,此起彼伏的信息技术潮流日益浸入某些主导性、基础性教学样态,甚而要将“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幻灯片教学、程序性机器教学之类的旧有教学样态推倒重来。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网络移动终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重新型塑教学样态。虚拟教师、虚拟学生、虚拟教学环境等新型教学样态的产生,让信息技术应用不再局限于人体功能延伸,而可能演变为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革命。“视觉盛宴”成为受教者日益膨胀的需求,“形象即资本”“媒体即权力”变得更容易被施教者理解。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本体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本体是指,信息技术不仅构成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功能基础,还日益浸入它的本质基础,成为教学存在之根据,愈来愈多地对教学问题的本质及其形成根源给出关键性、核心性诠释。信息技术拓宽了教学本体论阐释的维度,同时导致对传统教学本体论的深度拷问。那些过分地强调理想和体悟的教学旨趣,因其容易遮蔽技术理性,陷入神秘的玄学思维和道德主义,不断受到先进技术的质疑和诘难,在粗鲁对待技术的同时导致技术的粗鲁对待。非但如此,过度地在信息技术与教学之间进行二分,一方面容易陷入逻各斯中心式的话语怪圈,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技术取向的实用主义与教学取向的理想主义的无休止纷争。因此,惟有基于共通的、杂糅的本体思维,才可能最大限度弥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学现实的二元分野。

      现代教学的本体意蕴在于彰显个人权利与福祉,而“藉助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教学关怀和育人情怀”日益成为众所共识。总体来看,现代教学不断自我革新,试图迎接信息技术带来的福利和挑战。随着福利的扩大和挑战的加码,信息技术之于教学的本体意蕴势必凸显。加之社会需要、政策保护、学校支持、家长认可,各类主体的憧憬加深,主体应用信心增强,信息技术被视为实现未来教学理想,兑现个人权利与福祉的重心。

      现代教学的本体意蕴包涵信息素养的生成与技术能力的提升。与网络移动终端比起来,传统教学在人的主体性彰显和学习兴趣提升方面屡遭挫败。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人性化、多维呈现方式等特质带给个体强烈的时代感,以至于传统教学时常无力以争、无据依凭。信息技术之于传统教学,正显现出其革新意义,信息化教学被屡屡提及。在信息化教学时代,阙失了信息技术,教学中“人”的本质性将变得陈旧、保守,人的现代性将饱受质疑。“人”将不“人”,所谓“培养人”的教学质的规定性注定不彰。从这层意蕴看,教学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不仅符应时代潮流,而且有其深刻的本体性内涵。教学理论的风骨要想更硬朗、更鲜明,不仅必须拒斥因循守旧、琢磨上意,还必须浸入“信息技术热”。融合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伦理的教学理论,才可“见人”;阙失信息技术自觉的教学往往也是阙失创造性的教学,甚至其是非观都可能是不全面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