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主要手工业概况

作 者:
樊果 

作者简介:
樊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 100836

原文出处: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内容提要:

中国手工业是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课题,但抗日战争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在研究视角方面或许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本文尝试在工业化、现代化理念之外考察近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主要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特点的延续性,结合战前手工业状况,本文认为近代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基于现实约束的一种可行、有效的要素配置方式,是吸纳农闲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3 期

字号:

       中国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是传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是农民的基本生存方式。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手工业的发展亦受影响,但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从产值来看,全国27种手工业产值自1914年的9.5亿元逐年增至1917年的21.6亿元,1918年和1919年各为13.8亿元和11.8亿元。①1920年中国手工业估计产值为42.6亿元,1933年为43.5亿元,1936年为100.1亿元(分别是同期近代化工业产值的4.8倍、2倍、3.5倍),年均增长率为5.5%(低于同期近代工业化产值年均增长率7.6%)。②从对外贸易来看,1910年手工开采矿产品、手工半制品和手工制成品出口值近2.5亿元,1920年3.4亿元,1930年4.4亿元,1936年2.9亿元,在当年货物出口总值中各占41.6%、40.3%、31.8%、41.7%,分别是同期机器开采矿产品、机器半制品和机器制成品出口值的2.2倍、1.7倍、1.4倍和2.9倍。③从行业来看,1933年全国15大类行业中,除水电气制造业之外其他行业均存在相当数量的手工业,据巫宝三估计,其中10类手工业产值超过机器工业产值(在10类行业工业总产值中占60.6%—99.7%),在39个分类行业中有5个行业手工业产值在对应工业总产值中占53.7%—70.6%,20个行业手工业产值超过75%。1933年棉纺业中手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0.4%,棉织业中手工业产值占86.7%,缫丝业中手工业产值占53.7%,丝织业中手工业产值占70.6%,制糖业中手工业产值占89.1%,造纸印刷业中手工业产值占67.6%,制烟业中手工业产值占42.9%。④据汪敬虞估计,1933年棉纱产量中手工业生产占25%,棉布产量中手工业生产占81%,生丝产量中手工业生产占59%,绸产量中手工业生产占75%,糖产量中手工业生产占98%,纸产量中手工业生产占83%。⑤

       对于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手工业发展状况,吴承明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有所涉及,⑥彭南生等学者分别对部分地区或部分行业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彭南生等探讨了抗战时期政府主导下的四川手工棉纺织业的推广运动,⑦李中庆认为战时四川手工棉纺织业出现暂时繁荣,但不具有可持续性,⑧赵国壮分析了战时后方金融业与丝业发展的关系,⑨钟长永、鲁子健、赵小平、许桂霞、邓东林、陈洪友等学者考察了战时四川和云南盐业、广西糖业、湖南和贵州烟草业的发展,⑩金志焕、覃玉荣、朱英、金普森等学者分别研究棉业统制、糖和盐专卖政策的实施和影响,(11)等等。

       已有成果的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包括政府政策、市场反应和行业状况等,其研究范围多是设定在单个行业或某一地方,本文以6种主要手工业为对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以期对战时国统区手工业发展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棉制品、盐是满足军需民用的基础物资,生丝是重要的出口创汇物资,糖、纸和烟是日常消费品,其中糖品亦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抗战时期国统区这些物品以手工生产为主。抗战期间内迁工厂数量有限,加上日军加紧对后方经济封锁,原料和产品运销均受限制,日用品供不应求,手工业相对具有一个比较独立的发展空间,本文通过考察具有典型性又不失一般性的6种主要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其主要特点,进而联系战前手工业相关研究,在工业化、现代化理念之外分析手工业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一、主要手工业发展状况

       随着外来输入品和机制品供给的减少、军民需求的增加,在国民党统治区,棉纺织业和卷烟业有所发展;蚕丝业在抗战前期有所发展,抗战后期生丝实行统购统销,商农无利可图,川丝产量下降;抗战期间全国盐产量减少,而四川和云南年均产量略有增加;制糖业和造纸业各地发展状况不尽相同:抗战前期四川糖业和造纸业有所发展,浙江、云南和贵州等地纷纷兴办手工纸厂,福建土糖和纸产量总体减少,广西土糖产量不及战前,河南省不同土纸产量有增有减,江西土纸产量减少。

       (一)棉纺织业

       华东、华北产棉区沦陷后棉花紧缺,纱布价格上涨。为解决全国衣被问题,1940年农本局业务调整为增加布匹供应,加大对手工纺纱织布业扶助力度。1941年农本局进行重大改组,从事花纱布的运销调剂和推广手工纺织工作。1942年花纱布统制由经济部物资局管辖,采取“以花控纱,以纱控布,以布控价”的办法,向纱厂发放棉花并收回棉纱,向布厂发放棉纱并收回棉布。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提倡发展土纱和土布生产,据估计全后方“七七”机和手纺车所产棉纱共计可织布900万匹,而全部纱厂所产棉纱最多可织布560万匹,(12)后方新式纺纱机年产棉纱6.8万余件,木机及手纺年产棉纱达40余万件。战时四川先后动员手工织布机6万台,织布3亿匹。(13)成都和重庆是四川棉布重要产地,1937年重庆及近郊织布机户自1937年的420家增至1942年的576家,织布机自1973架增至3238架。(14)至1944年上期成都织布业均为机户性质,1944年成都年产白布和花布360万匹,是抗战前产量的10倍。(15)璧山布业因军需增加而活跃,遂宁土布因洋布供给减少而畅销。璧山机户织机多在6台左右,极少的织布厂也是联合若干小机户而成或由若干小机户扩大而成。1939年农本局在璧山设立福生璧庄,专门办理放纱收布业务,1941年军政部设立军需署被服厂,私营机户向福生璧庄或军服厂请购或请贷机纱,福生璧庄及军服厂每月供给机纱近千件,连同黑市纱和土纱,璧山每月产布7万匹左右。(16)1944年遂宁各纺织工厂与散机户产布约15万匹,连同农户所织14.5万匹,合计29.5万匹(未计与花纱布管制局交换布匹)。(17)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大后方袜子需求增加,而外地袜进川受阻,四川袜业有所发展。这一时期四川全省年产袜约120万打。(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