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8月21日下午,国民政府前行政院院长张群偕夫人及外交部顾问邵毓麟乘坐西北航空公司飞机抵达东京羽田机场,开始了为期三周的日本之旅。①盟国对日委员会主席赛鲍尔(William Joseph Sebald)、中国驻日代表团团长商震等前往迎接。张群在机场发表简短谈话,强调此次纯粹以个人身份访日,不代表政府,也没有任何具体任务。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中国政府虽然派遣驻日代表团协助盟军总部处理战后日本问题,但是,由于对日和会尚未召开,中日两国之间并没有外交事务往来,更没有高层人员往来。可以说张群是战后中国第一个访问日本的高层人物。② 张群早年曾与蒋介石一起留学日本,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等要职,在对日关系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群何以在此时访日?他在日本都做了什么?此次日本之行对以后的中日关系以及中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管见所及,迄今尚未有学者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张群本人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了访日期间与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四次会谈的情况,以及回国后发表的《日本观感》广播演说全文。③但是,关于访日背景以及与日本政要的谈话内容却没有详细记述。2016年8月,笔者在台北中国国民党文化传播委员会党史馆查阅《张群日记》④,进一步掌握了张群访日的详细过程。另外,笔者还在日本收集了张群访日期间与日本首相芦田均等人的会谈记录。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张群访日背景、经过及其回国后活动的梳理,厘清战后初期中日关系以及国民政府对日外交的发展脉络。 张群即将访日的消息一传出,很快就引起日本媒体关注。1948年8月10日,日本两大主要报纸《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同时报道张群将于近期访日。⑤8月14日,《读卖新闻》引用法国新闻社(AFP)的报道,指出张群访日目的是为了恢复日中亲密关系,同时在亚洲建立“反共”体制,特别是要促成蒋介石与麦克阿瑟会谈。⑥面对媒体的报道,张群在启程前就对外称,此次访日“仅系私人考察而已,绝对不负任何任务”。⑦但是,张群访日期间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中国、日本、美国及其他盟国的关注。正如一位记者的分析,“以张前院长在中国政坛上的地位,其与总统(指蒋介石)的关系,而时间又逢中日和约未订立前中国力求追随美国外交路线,而美国目前的外交路线正在走‘以铁幕反铁幕’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之下的张群访日,欲求不引起种种传说与揣测,是不可能的”。⑧ 事实上,张群赴日之前,曾于8月2日向蒋介石辞别⑨,回国后,又于9月15日和16日两次向蒋介石汇报其与麦克阿瑟会谈经过以及视察日本情况。⑩之后,张群还向蒋介石提交一份视察报告,就对日政策提出建议。(11)9月28日,张群又在南京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日本观感》,引起国内外舆论界关注。(12)由此可知,张群此次访日并非“私人考察”,而是肩负着探讨中日关系以及国民政府对美、对日政策发展走向的使命。 一、访日之背景 关于张群访日背景,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国内层面来看,有两个因素。一个是国共内战,另一个就是国民党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即CC系代表陈立夫与政学系代表张群之间的对立。国际方面,则有争取美援、美国大选和对日和会等因素。 (一)国共内战之困局 1948年是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一年。(13)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经过连续两年的作战,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总兵力已下降到365万人,其中能部署在第一线的正规军只有174万人。(14) 1948年6月22日,中共军队攻占开封,蒋介石认为“此实剿匪以来之奇耻”。他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此诚为有生以来所未有之遭遇,几乎不知所止。国家之大,宇宙之广,已无我安身立命之处。”(15)6月末,蒋介石又在日记中写道:“大局之危险困厄,至开封沦陷为其极点。”(16)由此可知,开封失守对蒋介石产生很大影响。 进入7月,国民党军队依然节节败退。7月底,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兖州失陷,济南益陷孤危,襄樊失守,康泽以重伤不省人事被俘,此为公私关系最大之打击……加之山西晋中大败,太原危急,几乎岌岌不可终日。”(17) 从以上几则日记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国民党军队的危险处境以及蒋介石的痛苦心情。面对这种情况,蒋认为“战局已至最严重之阶段,应作最后万一之准备”。(18)由此可知,蒋介石此时已经认识到国民党军队失败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开始将目光转向麦克阿瑟和日本,希望获得美、日支持,于是决定派张群赴日。 (二)陈立夫访美与美国总统选举 促使张群决定访日的另一个因素是,围绕行宪后是否连任行政院院长一职与CC系领袖陈立夫之间所产生的对立,以及由此引发的陈立夫访美。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并希望张群连任行政院院长。但是,CC系立法委委员为了阻止张群连任,无视蒋介石的提名,坚决要求通过投票确定院长候选人。5月21日上午,国民党籍立法委委员对行政院院长候选人进行投票,通过操纵选举,何应钦得259票,张群仅得94票。(19)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只好提请翁文灏出任院长。关于这一问题,学界已经有很多分析,在此不再赘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