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章讨论过“圪”头词从晋语区到官话区递减的趋势及其规律性;[1]高玉敏通过对灵寿方言内部及相邻方言“圪”头词差异情况的调查统计,通过与山西忻州方言的比较分析,讨论了“圪”头词在以石家庄灵寿为中心的不同方言点上的区别、变化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证明了“圪”头词从晋语中心区到边缘区再到官话区的递减趋势。[2]其实,这种递减趋势不限于“圪”头词,“日”头词、“忽”头词、“不”头词也都存在同样的趋势,请看下面的例子。 1.“日”头词 晋语区张家口尚义:日红
(自豪、骄傲);日显(显摆);日粗(吹牛)。 晋语张家口蔚县:日怪(感觉太奇怪了);日鬼(背地里搞小动作或鬼鬼祟祟的样子);日能(形容人的想法或行为奇巧,令人不可思议);日弄(凑合,得过且过或糊弄人)。 晋语区邯郸峰峰:日厌(形容人固执);日蒙(形容人头脑不清楚);日乎(与“日蒙”意思同);日厌蛋(别扭,不随和的人);日蒙蛋(头脑不清楚的人)。 晋语区邯郸临漳:日堪
(批评);日火蛋(窝囊软弱的人);日蒙蛋(爱犯糊涂的人);日摆(作弄);日厥(辱骂)。[3] 在邯郸中原官话区的魏县、大名就只有“日弄”一个“日”头词。 2.“忽”头词 尚义:忽眨
(眨动,闪动);忽闪(闪动,没信用靠不住)。 晋语张家口宣化:忽兰(衣物或物体表面有污渍);忽读(慢火煮食物);忽晾(把东西抖开晾晒);忽扇(扇动,欺骗人);忽蹋(东西没有放稳)。[4](p158-159) 冀鲁官话区石家庄行唐:忽溜(飘动);忽悠(摇动);忽啷(模拟响动声),忽煽(煽动);忽梢(拂动);忽晃(晃动);忽旋(走动);忽趔(摆动)。 冀鲁官话区石家庄新乐:忽达(上下起伏);忽打(打);忽歇(喘气);忽晃(晃);忽摆(摆);忽扇(扇)。[5](P193) 邯郸魏县的中原官话区:忽嘟(水、粥等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有节奏地起伏跳动);忽蹋
忽咚(类似心脏那样的跳动或跳动的声音);忽哧/忽歇(喘息或喘息声)。 晋语区的“忽”头词数量上多于官话区,表现在词义上:“忽”头词绝大多数是动词,从词义的角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一种有节奏的以较高频率反复持续进行的动作,如忽眨(不停地眨眼)、忽跳(不停地跳动)、忽颠(连续颤动);另一类表示一种比较抽象的动作,如忽谝(吹嘘、夸耀)、忽吓(吓唬)、忽拍(用甜言蜜语骗人财物)。有的“忽”头词两个义项同时存在。而在官话区,只存在表示有节奏的以较高频率持续进行的动作的“忽”头词。 还有四个“何”头词:何腾(踢腾、扑腾);何搅(搅动);何捞(寻找);何当(因松动而晃荡)。[5](P193)我们视“何”为“忽”的音变形式。 “不”头词我们掌握的材料更少些,但像晋语区尚义的“
(腼腆)、不仰(仰面朝天躺)、不滤(把东西含在嘴里或含住用唇或舌弄净表面)、不翻(翻动眼睛,表示不满)、不榔(棒子)”等在官话区不存在则大致是可以肯定的。 除前缀词外,河北方言后缀词中可能也存在从晋语区到官话区或者说从西往东逐渐递减的趋势,如“货”缀词、“娃子”缀词就都可能是这样,有待进一步调查比较。 河北方言的大多数词缀都是具有地域特征的,这种地域特征少数表现为有无的区别,如衡水武强、深州等县市的后缀
),在河北南部的县市都是不存在的;多数表现为构词多少或构词能力强弱的区别,这种多少又往往表现出有规律的递减或递增的特点。 以往的词缀调查,多是把各个词缀看作一个个完全同质的整体进行描写分析,关注的一般是其语音形式和构词能力,而对其语法意义方面存在的内部(在同一方言点上)和外部(在不同方言点上)的差异则关注得较少甚至可以说很少。 陈淑静认为:“普通话的词尾‘子’,获鹿话读轻声的
,当地人多写作‘子’,也有人写成‘的’,本书写作‘子’。同普通话相比,获鹿话的‘子’尾词更多些。一些普通话不能带‘子’尾的词,获鹿话却能带。”[6](P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