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經“叉手”“合掌”的消長 (一)最早的漢譯佛經用“叉手” 佛教傳入漢地以來,表示合手禮敬的“叉手”大量用於佛經譯文。東漢佛經即有32例,五個譯人(團體)均各有用例,安世高5例、支讖工9例、安玄1例、支曜2例、康孟詳5例。 (1)世間亦天上皆
禮佛,是故持頭面爲禮佛。(東漢·安世高譯《道地經》,大正藏15-230c12)① (2)薩陀波倫菩薩
仰向視化佛……見已大歡欣,
白化佛言。(東漢·支谶譯《道行般若經》卷九,大正藏8-471b19) (3)於是甚理家以見大衆理家集會坐定,避坐而起,整衣服稽首長跪,
白言。(東漢·安玄譯《法鏡經》,大正藏12-15b17) (4)侍者阿難整服避坐,
啟曰:“佛未嘗虛欣笑,笑必有故,唯願敷演,散告未聞。”(東漢·支曜譯《佛説成具光明定意經》,大正藏15-455b11) (5)於是目揵連即從座起,前整衣服,長跪
白佛言:“唯然世尊,今當承佛威神,持佛神力,爲一切故,當廣説之。”(東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卷上,大正藏3-461b2) (6)詣門下車,
直進,禮拜陳情,却坐男位。(東漢·曇果共康孟詳譯《中本起經》卷下,大正藏4-161c10) 其後,三國、兩晉譯經中“叉手”一直沿用不衰。三國譯經可以確考的有72例,其中康僧會16例、支謙56例。西晉譯經有326例,其中竺法護287例、無羅叉竺叔蘭11例、法炬法立24例、聶承遠4例。 東晉十六國時期的佛經譯文中“叉手”同樣常用,共有382例。其中佛陀跋陀羅13例、僧伽提婆143例、法顯3例(均作“叉手合掌”,其中2例共佛陀跋陀羅)、佛馱耶舍29例、僧伽跋澄11例、曇摩難提40例、曇無讖32例、法衆3例(叉手合掌3)、竺佛念93例、鳩摩羅什15例。 南北朝以來的佛經“叉手”得到沿用,不再贅述。《大正藏》共有“叉手”1656例,其中譯經1349例,中土佛教撰述307例。 (二)東晉十六國新創“合掌”“合手” 竺法護譯經中有2例“合掌”,可能是最早的用例②。 (7)天在虛空皆共
歎曰:“今日降魔及官屬力,乃逮甘露無上正真。”(西晉·竺法護譯《普曜經》卷五,大正藏3-515a10)③ (8)爾時阿難從座而起,稽首禮足,長跪
白佛言。(西晉·竺法護譯《佛説
女祇域因綠經》,大正藏14-902a18) 但是,竺法護譯經使用“叉手”多達287例。這僅有的2例“合掌”(含“叉手合掌”1例)是否確爲竺法護用語,還有待進一步考證④。 “合掌”真正得到大量使用,是從東晉十六國開始,此期譯經共計有“合掌”877例。使用“合掌”次數從多到少依次是:鳩摩羅什240例,佛陀跋陀羅218例(其中78例共法顯),佛馱耶舍187例,曇無讖182例,竺佛念28例,法衆14例,浮陀跋摩共道泰4例,曇摩難提3例,道龔1例。兹每位譯人各舉一例。 (9)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即起
,瞻仰尊顏,而白佛言。(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卷二,大正藏9-10b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