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形象到国家形象:基于微观视角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琳,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许秦,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国际传播:专业版

内容提要: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等硬实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有关中国国家形象构建及传播的宏观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并趋于成熟。本研究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在分析以往国家形象宏观层面的基础上提出:相较于宏观层面的研究,目前以人际传播为主体的微观层面的国家形象传播明显不足。微观的个体形象在国家形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出发,探讨“一带一路”跨文化传播如何从宏大叙事进入微观传播的层面,是国家形象传播研究的重要课题。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9 年 03 期

字号: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治经济等硬实力的重要体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外向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倡议所提出的共同愿景和精神内涵使得中国国家形象展示更为全面和丰富,更有利于展现大国魅力。各国的交流互动增进了友谊,也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大众传播所营造的宏大叙事对于“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样,每一位个体的人的传播作用也不能低估。笔者在调研访谈诸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及华人商会有关人士时,发现他们所提到的一个比较共同的问题,即:与国家层面的传播相比,以人际传播为主体的微观层面的传播效果明显不足。从现实看,随着中国人国际往来的日益频繁,人际传播在国家形象传播中的作用凸显。作为个体的中国人,在个人形象、言谈举止、日常行为乃至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所获得的认同,直接影响到所在国普通人对中国形象的认同。文化的互通在于人的互动,人人都构成了行走的国家名片。因此,聚焦于个体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关联,基于微观视角的国家形象传播研究就有了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基于整体国家形象定位的个体形象与国家形象互动研究

       纵观国内外关于国家形象的阐释与定位,总体上,学者都将国家形象看作人们对一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印象与感知。从认识论出发,国家形象是基于客观存在之上的包含主观判断的一种认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是以巴洛古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对某一国家认知和感受的评估总和,是一个人基于这个国家所有变量因素而形成的总体印象”。①二是科勒关于国家形象的认识,他认为“国家形象是个人对某一个国家的亲身经历、领悟、观点、回忆和印象的综合,它包括个人对这一国家的情感和审美”。②这两种阐释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注意到了个人在国家形象认知中的作用,强调对整体国家形象的感知是基于个人体验,而个人体验则离不开人际交往与人际传播。因此,本研究对于国家形象的理解也是基于认识论的基础之上,同时看到了个体形象认知对于整体国家形象形成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形象构建及传播策略出发,在研究中勾勒出“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形象的呈现内容,即安定团结、和平发展、诚信负责、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指出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除了借助媒介力量提升话语权、打造国家形象舆论场,还要深化公共外交,促进民间交往,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软实力。③有学者认为在新的全球政治经济语境下,当代国家应整合“软实力”与“硬实力”,形成“巧实力”,以应对单凭硬实力或软实力已难以解决的挑战,构建“一带一路”上中国的国家巧实力,让中国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所在国家的上层,还能够扎扎实实地“沉下去”,让“一带一路”沿线的社会大众能够感受到中国的魅力与善意。④有学者在研究中探讨了传播国家形象的几种渠道,认为在信息时代,着重采用新兴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国家形象传播具有重大意义。⑤还有学者通过描述国外媒体所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下,交流和沟通是理解的基础;⑥或者探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国家形象在纵向、横向、历史与现实四个层面所存在的传播制约因素,这些都影响着对中国的认知,进而影响中国在该区域的国家形象。⑦从理论层面,国内学者从国家的不同行为主体将国家形象分为政府形象、企业形象、社会组织形象、公民形象等;⑧而国家形象最主要认知维度是政府维度、企业维度、文化维度、景观维度、国民维度、舆论维度。⑨以上研究关注到了国民维度的个体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还有学者也意识到个体的作用,但仅作为要素之一并没有展开讨论。

       从现有研究看,基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学界有关国家形象构建及传播的宏观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并趋于成熟。其中既有对国家形象传播价值认知的分析,也有从传播学、艺术学、文学等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升及传播国家形象的策略。在具体路径与策略方面,学者们大多从积极发挥媒介作用、倡导文化活动、文化“走出去”等宏观的、政府主导的层面出发。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交往已经不简单体现为政府、企业之间,更多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民众交流。在这样的交往过程中,个人代表国家及民族,个人形象的呈现即成为国家形象的重要构成。因此,从个体形象出发,探讨个体形象呈现与整体国家形象构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构建国家形象,尚有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空间。

       二、“一带一路”建设凸显人际传播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形象是内涵的外化,是内在外化所呈现出的状态,而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民族文明、综合实力等内在要素的外在体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赢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且成果显著。但毋庸讳言,对于“一带一路”及中国道路的误解,甚至用“冷战”思维及强权主义将“走出去”视为新一轮势力扩张的言论也始终未曾停歇。消除误解的途径也同样不止一条。只有以丝绸之路文化精神作为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根基,探寻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民心相通”相互理解的路径,以兼容并蓄的文化语境,促成相互认知、认同,才能促进文化互通,也是实现“一带一路”的真正价值之所在。因此,调动各方资源,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与世界对话,讲述中国故事是重塑国家形象的必经之路。

       由政府主导开启的一系列经济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伴随着企业的“走出去”、物质的“走出去”,则是人的“走出去”,而文化的互通恰恰在于人的互动。这其中包含由政府及专业媒体策划的对外传播活动,与沿线国家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如电影节、艺术展、文化推介会等。在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方面均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正在以银幕为媒,为丝路国家文化交流构架起一个电影平台。但这些对外传播活动在传播的广度和效度、持续效应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且成本较高。

       中国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多元,民间交往将促进一系列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民间层面的互动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丝绸之路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新的丝路商旅、教育交流以及各种民间往来群体庞大,⑩自然也与当地民众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部分人群的言谈举止、公民素质等是国外民众对中国产生认知的直接来源之一,进而呈现出更加多面、立体的中国国家形象——这是人际传播在形成国家形象方面的独特优势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