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媒介的公共性是政治传播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公众在学习民主和参与民主的过程中,媒体发挥着核心机制的作用(Livingstone & Markham,2008;Boulianne,2011;Brown & Wilkes,2014)。以往许多研究都集中在媒体接触与政治参与的关系上面,认为媒体接触会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产生影响。“媒体接触”(media exposure)主要指人们暴露在媒体下的频率(Brown & Wilkes,2014)。“政治参与”主要是指公民为达个人或组织的目的,以自愿参与或组织动员的形式,透过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试图改变或支持政府相关行政事务或政府决策的行为(李淑萍,2015)。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参与的范围逐渐变得更加广泛,民众表达政治偏好,通过政府部门寻求帮助 政治信息(新闻)的阅读与传播、参与抗争活动等,这些都被看作是政治参与(胡荣,2008;李淑萍,2015)。 关于媒介与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是新闻传播学科政治传播研究领域的重要面向,现有研究主要证明了媒介接触对于政治参与行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报纸的阅读会提醒西方民众选举的来临、投票站的关闭时间或者抗议游行的具体位置等。同时,媒体接触对于政治参与所产生的间接性影响,主要通过影响政治功效感、政治知识等因素来实现(Brown & Wilkes,2014)。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信息接触渠道越来越多,媒介的政治作用机理也更加复杂,具体而言,媒体接触对于政治参与的影响,还会有哪些中间因素起作用?它们又如何影响这一过程?本研究选取“政治信任”(political trust)、“政治疏离感”(political alienation)、对网络规制的态度(awareness and attitude towards Internet censorship)三个与政治心理相关的变量进行考察,寻找解释以上问题的路径。中国特有的媒体体制与政治制度,是否在这些路径当中,存在自身的特色?同时,大学生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一代,是未来政治生活的主体,在当代政治参与的过程中是否受到这些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是我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这既是对原有研究的拓展,也是对政治参与理论的丰富,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为促进公民健康理性的政治参与提供现实途径。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模型建构 (一)中国语境下的政治参与 Verba(1972)将政治参与形式分成四种:(1)公民主动的接触(citizen-initiated contacts);(2)合作活动(cooperative activity),如筹建组织解决社区问题;(3)投票(voting);(4)竞选活动(campaign activity)(转引自李淑萍,2015)。国外的一些政治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参与,部分学者指出集权国家的控制者主要是社会精英,这类国家对信息流通的限制主要是通过对大众传媒进行垄断(胡荣,2015)。此外,政府为了有效限制人民抗拒政治权威的能力,还会限制自由结社(Friedrich et al.,1969:126)。然而,民众能否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影响,并不完全取决于上述因素,在权威体制之下,多元的参与观逐渐取代单一的以投票为主要方式的参与观(胡荣,2015)。研究苏联的学者发现,权威社会国家的政治参与之所以具有独特性,是通过以个体、非正式和原子化的方式,试图影响政策的实施而不是决策的过程(Jennings,1997)。对中国而言,通过投票进行基层民主选举,是作为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的一个部分,但Chen(2002)和Zhong(2002)的研究发现,政府依然会对基层民主选举进行约束,主要针对的是地方人大代表选举,其途径主要为政治控制和意识形态控制。城乡居民的维权抗争,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随着中国公民“权利意识”的增长,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胡荣,2015),尤其是通过法律、政策等使其抗争合法化的依法抗争,这种形式也成为了一种部分制度化的抗争方式(O'Brien,1996)。 建国以来,我国政治与经济体制在历史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在政治参与上也分为动员参与(指受他人动员、诱导甚至逼迫的政治行为)和自动参与(指依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参加的政治行为),并且动员参与影响至今(李黄俊,20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参与也逐渐从动员参与向自动参与过渡,并且自动参与更加明显(李元书,2013)。中国现阶段政治参与有其自身的特点,包括:集体性参与呈增长趋势,功利性经济参与成为主导,民主性参与发展迅速,网络成为了政治参与主要形式之一等(李元书,2013)。有学者对90后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进行研究,发现其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信念性与功利性并存,同时参与途径多样,但是缺乏组织与监督(许华等,2010)。大学生群体更多运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互联网在其中主要扮演信息资源库和交流媒介的双重功能(李亚妤,2011)。蒋研川等(2013)认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是“对国家政治、社会生活的了解、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参与政治生活,影响公共事务的决定和政府决策的行为”,包括政治参与意识(参与意愿)与政治参与行为(言论参与、接触参与)。本文在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的定义和测量中,也主要是从政治参与行为的角度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