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树信仰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一川(1959- ),男,四川沐川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艺术学理论和电影艺术研究。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美育学刊

内容提要:

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的目标及其重心在于培育大学生的以信仰养成为核心的艺术素养,使其成为高素养的文化公民。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应当特别突出反思性、经典性和信仰性。当前需要继承蔡元培有关“美育代宗教”的遗志,以美育树信仰的新姿态重新出发,切切实实地通过美育去涵养大学生的与审美意象紧密结合的信仰素养,促进高素养文化公民人生信仰的养成。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12(2018)05-0025-06

      说到大学美育的目标,一个流行的见解是美育旨在培养个体的健康的审美趣味,或者至多是培育健康的人格。这种表述当然在原则上绝对没错,但细究起来,却实在是没有点到真正的关键处。一旦追寻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源头,特别是诊断当前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症候,就会发现上述流行观点确实到了需要认真纠正和果断改变的时候了。

      在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当今时代,大学美育应当怎样做,是从事这项工作的大学美育同行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甚至说开来看,也同时是大学生及其家长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人们已经知道,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有其独特性:几乎整个人类社会都被置于互联网的运作与控制中,被它诱惑、影响、支配、建构或形塑,直接或间接地,你甚至业已无法逃避,也无处逃避。它所展示的即时传播、大量信息、个人化、碎片化、信息过剩,特别是双向互动功能等,会前所未有地满足人人都有知情权和话语权的需求,力图让一切都暴露在阳光下。特别是随着人们所说的“网生代”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干,这些年轻人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根基似乎都已建立在互联网的无所不在的构造网络之中了。这就对当前大学美育的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网生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

      说到“网生代”,通常是指生长于互联网时代并习惯于运用互联网去从事日常生活、学习乃至追寻人生意义的一代或数代人。而鉴于当前大学在校生(以下一律简称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可以列入上述“网生代”行列,因而“网生代”大学生无疑已成为当前大学美育的对象之主干群体。

      探讨互联网时代大学美育所面临的“网生代”对象群体的特点,不妨从五年多前上映的故事片《搜索》谈起。该片讲述了一件与互联网有关的网络直播新闻事件:都市白领叶蓝秋在意外查出淋巴癌晚期后几乎痛不欲生,在公交车上赌气拒不为一老人让座,并说出一时气话“要坐坐这儿”,导致老人怒而按她气话所指,径直坐到了她的大腿上。这一幕碰巧被实习记者杨佳琪及时跟拍而上传到互联网上,引发网民围观。这件看起来偶发的事件,却随即彻底改写了牵连其中的五位女性以及更多人的命运:叶蓝秋本人一下子就变得声名狼藉了,万念俱灰的她一心赴死;媒体新人杨佳琪则借机出名,她的上司、资深电视人陈若兮力图固守新闻道德,不幸遭遇职场与情场双失意;上市集团老总富豪沈流舒一家因此而陷入不安的湍急漩涡中,其阔太太莫小渝居然选择从被人们羡慕加嫉妒的婚姻中逃出,沈的年轻女秘书唐小华则借机成功上位;失业且负债的婚庆公司打工仔杨守诚则获意外之财,在伴随叶蓝秋逃逸的过程中竟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她……这则网络直播新闻产生了一种类似“蝴蝶效应”的神奇后果。这么一件偶发小事,由于互联网的特殊的发酵作用,竟然迅速演变成一桩轰动性的社会大事件,导致所有相关人物的命运都被改写,而在其中如鱼得水的受益者则是年轻的“网生代”个体,如媒体新人杨佳琪和老板女秘书唐小华。

      这里叙述的虽然不是大学校园事件,但在互联网业已深深嵌入全社会各个角落的当今时代,却对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美育应当怎样开展,发出了一种普遍性的警示。警示之一在于,正像叶蓝秋在公交车上的遭遇那样,一名普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都可能处在互联网的无所不在的网络规训之中,他不可能轻易挣脱这种网络的可怕规训甚至残酷惩戒。叶蓝秋是由于刚刚得知自己身患绝症才在一瞬间出现心理抑郁问题,此刻她本来就已经成为“精神病人”了,但在互联网的无情曝光的摧残之下,这个本应受到特殊同情和关怀的“病人”却在一瞬间被网络公共舆论“打成”了道德败坏之人,从而立即坠入万劫不复的道德深渊。警示之二在于,也正像叶蓝秋在走投无路之下最终选择自尽一样,身处于互联网中的普通大学生,容易在网络的强大规训之中突然间变成千夫所指的焦点性人物,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迅速迷失自我,并且难以找到自我拯救的有效途径,从而轻易走上绝路。其自我迷失的焦点就在于,在网络世界的无情打击下,作为个体生存之根基的信仰容易失落,从而可能遭遇到深重的信仰危机。

      在此情形下,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美育该怎样做?有两种可能的选择方案。一种方案是,把互联网视为“万恶”之源,要求大学生们断然舍弃互联网而回归于过去的无网年代?这显然办不到,因为整个当今世界及其时代潮流,已经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球居民放置于国际互联网的无所不在的网络框架之中,使之无可选择和无路可逃,并且借此加以重新形塑。所以,大学美育要主动选择甩开互联网而自行其是或另搞一套,显然是行不通的。这就使得我们只能采取另一种选择方案,这就是,当今时代大学美育不仅不能脱离互联网的作用而进行,反而需要利用互联网而进行。这就是说,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美育,要善于利用学校教育方式,当然也要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对受教育者网生代大学生实施美育,这种美育的重心在于培育大学生的以信仰养成为核心的艺术素养,使其成为高素养的文化公民。

      如何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生存和学习的特点而实施以信仰养成为核心的大学美育?这本来是见仁见智的事,这里也不妨提出几点建议供参考。

      二、大学美育的反思性

      首先应指出的是,在美育的性质上,当前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美育应当特别突出大学美育的反思性特点,也就是突出对互联网的规训的拆解、批判或抵抗作用。过去时代的大学美育面临的普遍问题在于,美育资源较少甚至较为贫乏,需要积累、集中或开发优质资源以开展美育。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当一名普通大学生自己都可以从互联网的几乎无所不有的美育资源中获取自身需要的养分时,大学美育的重心就应当稍作调整,从美育资源的提供转变为美育资源的甄别、选择或反思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