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01;G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18)05-0151-07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交、定位与移动的合一,由此兴起了SoLoMo模式。所谓SoLoMo,即指Social(社交)、Local(本地化)与Mobile(移动)三因素的结合。2011年,KPCB公司的合伙人约翰·杜尔(John Doerr)提出了这一说法,并迅即风靡全球,被一致认为精准地概括了当前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所形成的核心生活趋势与经营理念。“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日常生活开始呈现审美泛化的趋势,这一现象最早是由费瑟斯通、韦尔施等学者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注意到,21世纪初,中国学者陶东风等人援用这些西方理论,针对中国社会现实展开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大争论。世异时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话题似乎已经偃旗息鼓,但随着SoLoMo的兴起及其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这一论题显然需要得到重新检视与讨论,以应对SoLoMo时代日常生活美学呈现的新动向。 陆扬在回顾“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论争时指出:“当代中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话题,体现的是我们当代社会生活的消费文化特征。”[1](P.87)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含义之一正在于它与消费文化的深刻联系,在于购物、旅游、健身、美容、美食、时装、流行歌曲、居室装修、城市规划等时尚消费潮流的勃兴,由此,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似乎不再有严格的界限。正如金元浦所描述的:“美不在虚无缥缈间,美就在女士婀娜的线条中,诗意就在楼盘销售的广告间,美渗透到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而在西方学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之一同样是指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系列意义深远的日常生活景观,即韦尔施所说的“服务于经济的目的”的“浅表审美化”[3](PP.3-7)。SoLoMo的兴起对日常审美消费活动产生了新的重要影响。 这种影响首先就表现在SoLoMo让这种日常生活的消费潮流以及新的美学原则——“非超越的、消费性的日常生活活动的美学”[4]——前所未有地扩张与深化了。互联网经济正经历从传统的电子商务模式到O2O模式的转变。所谓O2O(Online to Offline),即从线上到线下的交易模式,这是由美国Trialpay创始人Alex Rampell在2011年提出的说法,在他看来,O2O模式就是“在网上寻找消费者,然后将他们带到现实的商店中,是支付模式和为店主创造客流量的一种结合”[5](PP.189-190)。在传统的电子商务中,用户只能在线上购买各种商品,而海量的、蕴含着巨大经济价值的线下服务性消费(也正包含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争论中涉及的各种衣食住行的审美消费产业,如美食、电影、旅游、美容、游乐、健身等)却被排除在外,现场性消费与服务无法通过快递打包送到消费者手中。Alex Rampell发现,美国电子商务每年的平均客单价大概是1000美元,但是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收入大概为40000美元,剩下的39000美元跑哪去了?答案是扣税之后,钱都花在咖啡馆、健身房、餐厅、加油站、干洗店、理发店等生活服务上,这还要扣除旅游及那些在网络上购买后送到家的生活服务类商品。[5](前言P.5)他提出的O2O模式试图把消费者带到线下的实体店铺去,让用户在网上支付,然后到线下去享受服务,从而改变传统电子商务中消费者能够在线上购“物”,但购买不到“服务”的弊端,“O2O解决的就是人与服务的关系,让人们更加便利和快捷地享受线下服务”①。显然,O2O模式在垂直细分市场,推动美食、旅游、电影、美容、美发、按摩、健身等本地化服务产业方面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前景,而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SoLoMo模式,即“社交”“定位”与“移动”的合一则是O2O模式能够运行并迅速展开的关键。手机的“定位”能够迅速确定消费者的位置及其周边的消费场所,这是展开本地化服务产业的基础,“移动”带来的便携性让消费者能够随时随地查找消费信息,“社交”带来的点评与分享能够让消费者更有效率地作出消费抉择,并带来裂变式的传播效应。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基于SoLoMo原理的“大众点评网”、Yelp等第三方点评网站为中介的本地化服务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与此相对应,大众(特别是年轻人)的日常审美消费模式与习惯也产生了重要转变,不再是直接去服务场所,而是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涵盖衣食住行用的手机APP,首先在线上查看点评、挑选、下单,然后再去线下享受服务。SoLoMo促成的衣食住行等消费活动显然不全是审美消费,但毫无疑问其包含并强化了这些要素。SoLoMo不仅有效地连接了日常审美消费的供需双方,改变了消费模式,而且通过社交圈的时尚传播强化了审美消费意识,日常的消费与审美进入了一个服务与服务相连、服务与人相连、人人相连,理论上任何时间与任何地点皆可消费的新的消费时代。如果说在桌面互联网时代,网络对日常审美消费活动的推动还比较有限,主要体现在与其相关的实体商品的购买这一层面,而在SoLoMo支持下的O2O模式兴起后,互联网对大众日常的各种审美潮流的服务性消费的促进走向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与深化,这是一种根本性转变。 在SoLoMo引领的日常审美消费潮流中,引领潮流的主体与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变化。SoLoMo模式中的“So”,即大众的点评与分享在引领生活方式与消费决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众点评的兴起与UGC的出现及升级换代有关。所谓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它与网络的发展密不可分。在Web1.0环境下,信息主要是由少数商业公司进行编辑、分类、汇总与整理,并以推送的方式发布在静态页面供用户浏览,它是面向大众的“一对多”传播。Web2.0则强调用户生成内容的重要性,用户既是网络内容的浏览者,同时也成为生产者、筛选者与分享者。YouTube等各种UGC网络的勃兴代表了此时的互联网潮流。人们通常认为互联网带来了大众的狂欢,但实际上只有到了Web2.0时代,大众的生产性、参与性与影响力才真正形成。随着智能手机与无线网络的发展,UGC再一次迎来大爆发,智能手机的便携性与无线网络的全方位覆盖(形成所谓“赫兹空间”,Hertzian space)让SoLoMo模式中的“So”,即大众日常的社交习惯(在各种社交媒体随时随地进行记录、晒图、点评、传播与分享)得以最终形成。而在基于SoLoMo原理的本地化服务产业大潮中崛起的各种第三方点评网站,正是突出了大众点评与分享的重要性,鼓励大众对电影、旅游、美食、美容、健身等服务场所进行点评、分享与推荐,而消费者在选择这些生活服务时,都会查看相关评价。这种点评、推荐与分享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产生了传统广告所不具有的网络口碑(Internet Word of Mouth)效应,如果说广告具有虚假性,难以赢得消费者信任,甚至引发逆反心理,大众点评作为消费者现场体验之后的评论,具有亲身性与参与感,评论的提供者与接受者均为大众自身,因此相对客观;与此同时,如果说常见的SNS网络是由分散各地的弱联系(Weak ties)与临时联系(Temporary ties)的用户群体所构成,SoLoMo模式的社交关系则或是熟人群体(如朋友圈),或是同一地区能够经常见面的细分群体,这种强联系(Strong ties)也保证了点评与分享的较高可信度。 大众点评与分享在当下日常审美消费中的重要性,显然让引领日常生活审美的主体发生了重要变化。“新型文化媒介人”是费瑟斯通从布尔迪厄那里借来的说法,用来指代消费社会中引领日常生活审美方式的群体,主要指“市场销售,广告人,公共关系专家,广播和电视制片人,表演者,杂志记者,流行小说家”[6](P.66)等。他们是“新型知识分子”,成为时尚话语的打造者,并在日常生活审美的潮流中设计与培养了大众的日常趣味,“为消解横亘在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之间的旧的差异与符号等级,提供了有效的帮助”[6](P.67)。而在SoLoMo语境下,引领日常生活方式的主体显然不再仅限于“新型文化媒介人”,大众自身开始走向前台并成为引领潮流的主体,甚至发挥着比前者更重要的作用。借助基于“强联系”的紧密社会化交流,大众“点评”的口碑效应以及在空间与时间上不断延伸的裂变式传播效果,大众的点评与分享真正展现出了“So”的效果,从而在日常消费与审美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