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8)10-0130-10 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1744-1803),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哲学家、文艺家,也是影响“狂飙突进”运动和魏玛古典主义的重要人物。从今天来看,民族主义、哲学人类学、历史主义等重要思潮皆可以明确无误地追溯到他极为丰富的思想资源。赫尔德是柯尼斯堡的“北方魔术师”、神学家哈曼(Johann Georg Hamann,1730-1788)——其哲学风格与康德的启蒙哲学迥然两异——的门徒。与其师如出一辙,赫尔德也高扬感觉、情感、身体,不时反抗古典主义、理性主义和科学至上的信念。他也蓄意回避语言和话语性理性的“紧身衣”,其书写肆意汪洋,激情四溢。在美学上,赫尔德一方面为鲍姆嘉通的以感知研究为务的美学学科的来临而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其美学思考又显然超出了理性美学的框架,而涌现出批评启蒙的、浪漫主义的底色。其中触觉美学更是他美学思想中极具原创性的部分。它既是他构建自身美学理论的基点,又充分体现出其美学的典型特征,包括侧重具身性与情感的价值——于我们当代心灵而言,这些思想依然激动人心且极具启发性。可惜对于这一议题,国内学界至今尚无探讨。鉴于此,本文尝试对赫尔德的触觉美学做出一种勾勒与总述。本文将梳理赫尔德著述中与触觉问题相关的美学、艺术评论,包括《批评之林》(Kritische
,1769)、《论触觉》(ZumSinn des Gefühls,遗稿)、《雕塑:关于皮格马里翁之梦的形状和形式的一些观察》(Plastik:Einige Wahrnehmungen über Form und Gestalt aus Pygmalions bildendem Traume,1778.以下简称《雕塑论》)等,并联系其历史语境和哲学背景,对其触觉学说进行概括与分析。本文将他的触觉美学暂且唤作“幽暗”的美学,同时考察他笔下的视、触之分,以及触觉作为审美官能的诸种特点,并指出在他的理论中,触觉从属于幽暗之域,却具有审美与认知功能甚至形而上学价值。本文旨在对赫尔德的触觉美学作总体勾勒,但因篇幅之限,对于赫尔德如何将触觉理论运用到雕塑评论,只略提一笔,或待另撰他文。 一、18世纪与触觉研究 论及赫尔德的触觉之说,理应提及他背后波澜壮阔的视、触之争。自17世纪以来,牛顿以《光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艺术上则巴洛克画家争奇斗艳表现“光”影,哲学家洛克在颇具影响的《人类理解论》中同样肯定视觉的首要性。至18世纪视觉文化更登峰造极,艺术、文化等方面处处显出视觉的突显,比如望远镜与放大镜的发明等等,不一而足。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形而上学家汲汲于理性的内在之光,希冀其将人从黑暗中拯救出来(如沃尔夫声称,“理性为世界带来光”),按照海登·怀特的说法,“启蒙运动”本身即是“以光的形象及其隐喻作为自身的谋求目标”①。 但另有一股思想暗流。早在1693年,都柏林律师W.莫利纽克斯(William Molyneux)致信洛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通过触觉获得关于世界之知识的天生盲人,假若他奇迹般地复明,可以重获看的能力吗?在学会把视觉和触觉联系起来之前,他可以仅通过眼睛来判断方块和球体吗?这一问题就是著名的莫利纽克斯问题。围绕此问题引起的争论持续到启蒙运动时期,贝克莱、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皆卷入其中。这一争论被福柯称作是18世纪哲学试图重建其起点的神奇经验之一,②恩斯特·卡西尔也在1951年称它是18世纪认识论和心理学的中心问题。③在这个问题上,洛克虽然声称视觉的首要性,但他也最终同意,这位盲人唯有联系触觉经验方可完成视觉认知。④贝克莱(Geoge Berkeley)的想法更具代表性。他在《视觉新论》(Essay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Vision,1709)中提出,视觉并不具有认识论上的优先性,视觉和触觉是两种独立的感知能力,视觉只能感知光和色彩,而触觉则可以为视觉所识提供补足。贝克莱由此试图以视、触两种感知力的并存替代视觉的绝对首要性。⑤进一步激发对这一问题的讨论热情的是,1728年,一位叫做切泽尔登(William Cheselden)的英国医生撰写的有关成功恢复先天失明者视力的报告。据他所言,这位病人在恢复视力后,依然无法依靠眼睛来辨别物体,只有当他联系触觉经验之际,才能做出判断。这重新接续了莫利纽克斯问题中包含的视、触之争:视觉与触觉,到底哪一个更具基础性?⑥对于切泽尔登的报导,伏尔泰、孔狄亚克、狄德罗等人都参与了讨论。伏尔泰在《牛顿哲学的因素》(Elements of the Philosophy of Newton)提及此报告,确认了贝克莱的观点。孔狄亚克(Condillac)在《论感知》(Traite des sensations)一书中为五个感官赋义的同时,肯定了触觉在哲学和认知上的重要性。赫尔德本人也在稍晚的《批评之林》中论及此事件,由此展开关于触觉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