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文献的新发掘开辟美学新学科的建构之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皮朝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美学、禅宗美学。四川 成都 610068

原文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中国美学文献学不仅具有学科建设意义,还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价值。作为一个开放的学科,其方法论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发展。从长期的禅宗美学文献的发掘实践,看开辟中国美学文献学的建设道路,就会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中国美学必须以美学文献,特别是文学艺术美学文献作为支撑;其次,对中国美学文献无论作历时整理,还是作共时结集,都要注意采取恰当的“节录”方式;第三,美学文献的结集,要讲求准确性和科学性;第四,对选录原文的注释,是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美学资源,实现资源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第五,中国美学的范畴、命题和一般规律,需要不断的在中国美学文献学工作的努力下得以发掘。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18)10-0068-09

      中国美学学科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为其提供滋养的文献资源,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因此具有了学科意义。自2009年“中国美学文献学”建设倡议提出以来,笔者对这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类型结构等问题,作了论述。之后数年来,除对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建设的学理依据等问题进行探讨外,主要是在实际工作中,对禅宗美学文献作了新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旨在通过具体实践,为学科体系的构建作进一步的探索。在先后做了禅宗绘画、书法、诗歌和音乐等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后①,对中国美学文献学的性质与内容等问题,有了更为明确而清晰的认识:对美学文献的新发掘,不仅是中国美学文献学进一步建构的重要途径,也是禅宗艺术审美学创构的重要途径。

      中国美学文献学以中国美学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中国美学文献包括哲学美学文献和艺术学文献②,并且后者的比例高于前者,因为“中国美学文化的中心问题,仍然是文学艺术的审美理论”[1](P.5)。禅宗美学文献,也包括哲学美学文献和文学艺术美学文献两大部分(即人生美论——哲学体系型美学思想和艺术美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思想)。从禅宗诗、书、画、乐美学文献的丰富多彩,完全可以说明在禅宗美学文献的两大部分中,文学艺术美学文献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心问题仍然是文学艺术的审美理论。艺术审美论——诗性智慧型美学思想,乃是禅宗美学思想体系中的精华③。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一翼,禅宗美学的文献特征和思想体系特色,在中国美学文献及其思想体系中有很强的代表性。也就是说,在禅宗美学众多的理论形态中,文艺美学占比最大④。这与中国古代美学较少本质论探讨,重视创作论、批评论实践是一致的。因此,对中国美学文献学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诸如中国美学文献的类型结构、它在古典文献中的分布范围、它与有关专科文献学的关联、它的利用等等问题⑤,都可以从禅宗美学文献的深入发掘、整理、研究中,得到佐证。如果注意它的特点和重点,并采取新的视角,就可能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课题,得出新的见解。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美学文献学学科的进一步建设,并且会使禅宗艺术审美学学科显出它的面貌。

      禅宗美学文献的载体,系统的理论著述并不多见,大多是论、序、引、疏、记、题(含诗、词、文)、跋、偈(颂)、赞等多种形式⑥。以上形式载体,主要分布在各种灯录、语录和禅师们的诗文集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禅宗公案和禅宗诗歌,是禅宗美学文献的重要载体。

      实际上,各种灯录、语录,都重在记载历代禅师的机缘语句,即所谓“宗门家言”,因此,实质上就是禅门公案的著录之作⑦。至于禅门公案有多少,在中国历史上并无准确记载。历来有一种说法,称之为“千七公案”,即公案有1700个。所谓“千七公案”,大体上相当于《景德传灯录》所收录的禅师之数量,“一千七百一人”[2](P.196上)。但以《景德传灯录》所收禅僧人数来概指公案数,是不准确的。因为,并非一人只有一则公案。金人明志所撰《禅苑蒙求瑶林》收录僧人562人,其公案则有5,602则[3](P.193上)。何况,就以禅僧人数说,从南朝梁至清,禅僧人数就不了1701人。比如,《五灯会元》收录人数为1,996人,《五灯全书》收录人数多至6,790余人,那么,历代灯录中有公案的禅僧总数大致在万人以上。⑧诚然,在数以万计的禅门公案中,真正具有教化意义和流传价值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禅僧有关禅宗美学的人生美论和艺术美论,就包孕在禅门公案之中。禅宗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以“审美”为核心,对人生境界、价值追求、人格塑造、审美体验等问题,有广泛而深入的论述。它特别重视从人的心性方面来探求人生存在的意义、生命的自觉、理想的人格和精神的自由。⑨佛祖关于宇宙人生“缘起性空”的真理,在禅门中人那里,则是心性空灵的禅境。因而,心性论是禅宗美学的理论基础,心性美学思想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核心。⑩

      我们以《五灯会元》为例,审视一下其中公案所蕴藏的人生美论。

      基于心性美学思想,禅宗大师反复强调“即心即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在《五灯会元》中有许多公案记载。如《五灯会元》卷三《越州大珠慧海禅师》载:“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曰:‘汝疑哪个不是佛?指出看。’僧无对。”“问:‘如何是佛?’师曰:‘清谈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4](P.103上-下)基于心性美学思想,禅宗大师喜欢探讨人在宇宙中的存在论价值。不少禅师强调每个人自身就是“无价大宝”。这在《五灯会元》中也有许多公案记载。如:“(慧海)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甚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师遂礼拜,问曰:‘阿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觅求?’师于言下识自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4](P.103上)在这里,马祖传授给大珠慧海的,是即心即佛的大乘极谈。这一心性美学思想的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祖师所传为心印,因此本心即是佛心;又因为心心不异,所以即烦恼即菩提,即是超越死生轮回的禅悟境界。正是生命的生生不息,成就了佛法大宝的时间绵延。这种超越生死的智慧,体现着永恒的精神之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