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18)06-0039-09 生生美学作为生态美学的中国形态,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试图从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背景下生生美学的提出与内涵的角度对其加以论述。 一、生生美学产生的背景是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生生美学是一种来源于《周易》“生生之谓易”的生态—生命美学形态,我们力图使之走向世界,成为与欧陆现象学生态美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三足鼎立的一种美学形态。生生美学的正式提出尽管早在20世纪初期,但并未真正走向学术舞台并引起学术界的更多重视,近期才逐步成为一种更受关注的学术论题。这与社会背景紧密相关,应该说,生生美学的提出是我国生态美学领域的一种探索中国形态的新尝试。它包含在生态美学之中,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成果。首先,生态美学的产生是改革开放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思想路线倡导的文化的反思性与超越性的成果。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传统思想的反思与超越,前所未有地赋予文化以反思性与超越性。生态美学在我国产生于1994年前后,恰恰是对于工业革命与人类中心论破坏自然、污染环境之弊端的一种反思与超越。批判了传统的“人化自然”观念,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以及“家园”“场所”“参与”“四方游戏”等重要美学概念,是一场美学领域的革命,意义深远。其次,改革开放大潮推动国外新的美学思潮的引进以及国际学术对话,是生态美学的提出与发展的文化背景。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欧陆现象学之生态美学与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迅速引进,催生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兴起,而学术与文化开放提供的文化背景又使得国际学术的交流对话成为可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生态美学的发展建设。仅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召开的生态美学的国际会议就有四次之多,国际上研究生态美学的专家多次到中国参加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其三是改革开放结束了阶级斗争为纲,将举国中心工作迅速转移到经济与文化建设上,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特别是人文学科的投入,建设了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为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其中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成立生态文明与生态美学研究中心,设立研究课题,培养生态美学研究生,都是在国家和教育部的支持下进行的,确保了生态美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非常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习近平同志主政后更加明确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著名的“两山”理论。特别是提出了彻底的生态哲学原则: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优先。党的十九大更加明确提出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并将美丽中国建设纳入现代化的建设目标,给予生态美学建设以新的方向和理论的指导。同时习近平同志又明确提出文化自信问题,使得我们丢掉了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文化不自信问题以及以西释中的惯性,在内心真正承认中国有自己的美学,也有自己的生态美学,生生美学作为中国生态美学形态的一种探索从而问世。 二、生生美学的提出 生生美学的关键词“生生”揭示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之东方生命论的本质,涵盖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生活方式之真谛,包含极深的哲理与极高的智慧,标志着中华民族2000多年前所达到的艺术与智慧水平,完全可以造福于当代,福及人类。当然,也完全可以作为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核心范畴,用于新时代中国哲学与美学的建设。 很多前辈学者已经在生生哲学、美学方面进行了辛苦耕耘,建树多多,给我们以教育与启迪。早在1921年,梁漱溟就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将孔子学术之要旨概括为“生”,“这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的去生发。他以为宇宙总是向前生发的,万物欲生,即任其生,不加造作必能与宇宙契合,使全宇宙充满了生意春气”[1]。牟宗三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一书中指出:“中国哲学以‘生命’为中心。儒道两家是中国所固有的。后来加上佛教,亦还是如此。儒释道三教是讲中国哲学所必须首先注意与了解的。二千多年来的发展,中国文化生命的最高层心灵,都是集中在这里表现。对于这方面没有兴趣,便不必讲中国哲学。对于以‘生命’为中心的学问没有相应的心灵,当然亦不会了解中国哲学。”[2] 当代生生美学的最早提出,当是程相占教授。2001年10月,他在参加陕西师范大学召开的“美学视野中的人与环境——首届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时,发表论文《生生之谓美》指出:“从生态角度思考美学问题,正是出于对于人类前景的严重关切。必须改变‘杀生’的文明模式,以新的文明理念挽救人类自己。这一新的文明理念就是‘生生’。我们倡导生生本体论,将以之为基础的美学称为‘生生美学’:它不仅关注人类的生存,而且关注人类的‘优存’——优化人类的存在。这表明,我们最终要论证一种新的文明理念。生生美学就是以‘生生之德’为价值定向、以天地大美为最高理想的美学。”[3]笔者在2018年1月7日《光明日报》“光明讲坛”上发表《解读中国传统生生美学》一文,提出:生生美学是一种“天人相和”的整体性与相容性文化行为,相异于英美环境美学“分析”之科学性,也相异于欧陆现象学美学“阐释”之个人性。由此,西方之“阐释”“分析”与中国之“生生”就构成一种跨文化对话的关系。 当代对“生生”之美的卓越性论述来自方东美、宗白华等。方东美认为,中国文化有两个重要传统,一个是《尚书·洪范》,强调德治,为其后之礼乐教化打下基础;再就是《周易》。他说:“《易经》这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4]《周易》综合儒道,揭示了“生生之德”。“德者,得也”,是人的一种获得感,是一种善的内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贯性特点,美善交融,“生生之德”也就转化为“生生之美”。“生生”一词,将“生”字重言,具有“生命创生”之意,具有本体论的内涵。“生生之德”的生命本体论,是方东美论述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出发点。他指出:“就形上学意义言,基于时间生生不已之创化历程,《易经》哲学乃是一套动态历程观的本体论,同时亦是一套价值总论。……生命大化流衍,弥贯天地万有,参与时间本身之创造性,终臻于至善之境。”[5]这里所说之“本体论”,即生生不已的创化历程。“生生”不是物质实体,乃是一种创化之历程。《周易·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生生不已之创化历程,无止无尽,创造不已,生生不息。方东美自豪地宣示:“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永恒的自然界充满生香活意,大化流行,处处都在宣畅一种活跃创造的盎然生机,就是因为这种宇宙充满机趣,所以才促使中国人奋起效法,生生不息,创造出种种伟大的成就。”[6]《周易·易传》论“生”,内涵极为丰富,如乾元之“大生”、坤元之“广生”以及君子合天地之德以化育生长万物等。方东美指出:“系辞大传中所说:‘乾’、‘乾元’代表‘大生之德’,‘坤’、‘坤元’代表‘广生之德’,……人处在天地之间就成为天地的枢纽,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大而化之之谓圣’。”[7]对于“生生”之内涵,方东美指出:“生含五义:一、育种成性义;二、开物成务义;三、创进不息义;四、变化通几义;五、绵延长存义。”[8]“生生不已”是一种价值总论,真与美在此是统一的。因此,方东美认为,生生不息即为美。他说:“一切美的修养,一切美的成就,一切美的欣赏,都是人类创造的生命欲之表现。”[9]又说:“天地之大美即在普遍生命之流行变化,创造不息。圣人原天地之美,也就在协和宇宙,使人天合一,相与浃而俱化,以显露同样的创造。换句话说,宇宙之美寄于生命,生命之美形于创造。”[10]艺术的根本也是生命,“一切艺术都是从体贴生命之伟大处得来的”[11]。生命之伟大处统一了真善美。总之,在方东美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生命的,同时也是审美的与艺术的。方东美说:“吾人对影自鉴,自觉其懿德,不寄于科学理趣,而寓诸艺术意境。”[12]这也是他引为自豪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