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一直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对象。从1931年华岗所著《中国大革命史1925-1927》出版伊始,学者们对于大革命基本过程及其失败原因的探讨构成了大革命研究的主线。随着研究的发展,大革命的研究视角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在探讨大革命失败原因时逐步引入国际因素,考察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共之间复杂的组织关系①,整理大革命时期联共(布)、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实际影响②,分析国际因素对大革命过程的具体影响。据唐宝林统计联共(布)政治局曾专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122次,做出738个决定。③当下关于大革命的研究主题丰富,内容涵盖大革命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国共两党关系、领导权问题、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北伐战争等诸多方面。然而,现有研究却很少关注“大革命”概念本身。我们现在对“大革命”的理解与“大革命”产生之初在中共叙事中的内涵不尽相同,学界对“大革命”概念本身及中共对“大革命”内涵认识演变的研究较少,尚属研究的薄弱地带。正如李新教授所言,我们所称的“大革命”原本叫作国民革命,“当时的报刊和国共两党的文件都是这样称呼的”,“‘大革命’这个词是当时参加革命的人事后在革命低潮时期惯用的,而且一般是指1925-1927年的大革命”。④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部分学者常以“国民革命”而非“大革命”命名1924-1927年的历史阶段。一些学者也曾经尝试从思想史、概念史的角度梳理相关认识的历史变化,但多集中于梳理“国民革命”概念的演变⑤,或“国民革命”思想的发展脉络⑥,论述“国民革命”在不同时期重点的转移。很少有人关注在中共叙事中,“大革命”概念的产生、运用及其演变。本文从“大革命”概念本身入手,理清中共叙事中“大革命”的内涵的起源与流变,解析原本指代1925-1927年革命高潮的“大革命”如何成为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党史叙事中的“大革命”。 一、“大革命”内涵的形成 国共合作破裂后,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首次将1925-1927年的革命运动称为“大革命”。“大革命”一词最初含义主要有两个,即意义重大的革命与规模巨大的革命,前者强调革命的影响力,后者专指“大革命”是某个时期中的革命高潮或革命快速发展的阶段,二者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中共叙事中的“大革命”差异较大。 在瞿秋白正式使用“大革命”指代1925-1927年革命运动之前,“大革命”一词就已经出现。早在中共成立之前,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就已经开始使用“大革命”一词。如1917年至1918年李大钊就曾在《俄国大革命之影响》《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文中以“大革命”描述俄国的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⑦同时期陈独秀也曾在《国庆纪念底价值》等文中以“大革命”指代1789年的法国革命和1917年的两次俄国革命。对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而言,法国、俄国“大革命”之“大”主要就在于其规模和意义,法国大革命与俄国大革命均对世界政治造成了大的影响,推动了某种政治潮流、世界思潮的出现。 中共成立后开始从实践上探索革命道路,“大革命”逐渐被用于指代革命实践中的革命高潮。如1923年李大钊在北京学生联合会纪念“五四”大会上的演讲中指出,学生联合会应“组织民众,以为达到大革命之工具”。⑧在这里,“大革命”一方面指革命的影响力大,另一方面则指群众广泛参与基础上出现的革命高潮或快速发展的状态。此时对于中共而言,群众运动是革命的重要基础,只有当群众被广泛动员、出现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群众运动并提出明确的政权主张时,革命才进入高潮阶段,革命才能被称之为“大革命”。如1924年恽代英在《学潮与革命运动》一文就强调“只要全国学生都觉醒过来,而且我们能够使这些已经觉醒的学生有一种坚固切实的结合,我们将要有一个全国学生一致的斗争,而且因为革命潮流的高涨,将要有一个全国学生、农民、工人一致的奋斗,那便是中国的大革命,一切被压迫者的问题到那时自然会有一个总解决”。⑨ 从“五卅”运动开始,中共判定中国革命正在逐步走向高潮,这也构成了1925-1927年“大革命”的起点。如1927年4月,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曾明确强调“五卅”运动以来“乃是革命发展时期,即革命高涨时期”。⑩1927年12月,中共在广州发动起义并打出“苏维埃”的旗帜。起义失败后,中共断定“大革命”正式结束,从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到1927年底广州起义失败,这一阶段成为当时党内公认的中共建党后第一次革命高潮。 1928年4月,瞿秋白在为中共六大准备的发言稿《中国革命与共产党》中正式提出“大革命”的概念,当时的表述为“一九二五—一九二七年中国的大革命”。就目前的材料来看,这是党内第一次明确使用“大革命”描述1925-1927年的中国革命。(11)中共六大结束之后,“大革命”的概念才逐步推广。 1920年代至1940年代“大革命”涵盖的时间段与当下人们的理解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中共的叙事中,“大革命”最初所指应是从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至1927年底广州起义失败之间的历史阶段,而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大革命”是指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到1927年“七一五”事变之间的历史阶段。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大革命”内涵认识的不同。如上所述,瞿秋白提出“大革命”时侧重于其革命高潮的内涵,将1925-1927年视为国民革命的高潮阶段。现在我们使用“大革命”时,其原本革命高潮的含义已经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