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8)05-0001-07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这部著作,不仅包含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也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完全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著作。我的导师张静如先生早在1995年出版的《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著作中就明确指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即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新民主主义社会论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政权之后如何建设新中国和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基础的理论”[1]77、79。就此而言,《新民主主义论》这部著作不仅凸显革命话语体系的基质,同时也体现出社会话语体系的显著特点。既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内容上包括新民主主义社会论,那么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也就有研究其社会学思想并确立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上地位的必要。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新民主主义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笔者也曾从政治学角度研究过《新民主主义论》这个文本[3]。总体来看,既有的关于《新民主主义论》的研究成果,还很少见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这部著作。在笔者看来,《新民主主义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为研究对象,阐明了如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如何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问题,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学”体系,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 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论的贡献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政治立场,坚持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的基本观点,并结合中国社会演变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于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有一段经典性的言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4]32-33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构成的社会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所构成的生产方式则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基本表征;由于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因而生产方式总是处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之中;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随着社会革命的到来,旧的社会结构瓦解、新的社会结构产生,因而生产力是社会结构变动的根本动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贯彻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的基本观点的,但又不是一般地叙述人类社会结构的构成与演变,而是重点研究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结构,探讨如何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来改变这一结构,从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论》在社会结构问题上,提出了这样几个新颖的观点: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具有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始终立足于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分析,将社会变迁的内因与外因联系起来说明,阐述这种结构的历史成因。《新民主主义论》指出:“自周秦以来,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其政治是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封建的文化。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中国已逐渐地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在的中国,在日本占领区,是殖民地社会;在国民党统治区,基本上也还是一个半殖民地社会;而不论在日本占领区和国民党统治区,都是封建半封建制度占优势的社会。……作为统治的东西来说,这种社会的政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其经济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而为这种政治和经济之反映的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5]664-665不难看出,《新民主主义论》的观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是传统的中国封建因素的延续与近代的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相结合的产物,这是一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构成的特殊社会结构;在这个社会结构之中,不仅政治、经济显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而且作为反映政治、经济的文化也同样具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由此,近代中国社会一方面具有“半封建”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半殖民地”的特征,在日本占领区则具有完全“殖民地”的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推动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政治条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意在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系统研究,进而寻找改变这种社会结构的现实道路,并从理论上阐明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政治途径。《新民主主义论》基于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将社会革命与社会结构变迁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认为社会结构的转变自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但就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变而言,必须在变革旧政治、旧经济、旧文化等方面作具体的努力,以促进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的产生,并且这种多方面努力需要社会政治革命的强有力的推动。《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指出:“我们要革除的,就是这种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政治、旧经济和那为这种旧政治、旧经济服务的旧文化。而我们要建立起来的,则是与此相反的东西,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5]665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开展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建立具有新政治、新经济、新文化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直接目标。《新民主主义论》强调,为推动中国社会结构转变而开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性质上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而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同时,这种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是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的,但又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因而所直接建立的新社会只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论述,一方面是将政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社会结构转变的政治条件,另一方面是将新社会结构的性质与政治革命的性质统一起来,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统一,指明了“政治革命”这一中国社会结构转变的现实性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