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的中国范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显中,男,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盼强,男,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毛泽东研究

内容提要:

毛泽东开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与党的群众路线同向发力,促进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有机结合,造就强大持久的民族复兴磅礴力量。协商民主本性上是实现人民民主的特有形式,本质上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本位上在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之间,开创协商民主的中国范式。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必须继承发展毛泽东协商民主思想,深刻领会和忠实维护中国范式协商民主的本源、本性、本质、本位。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字号:

      毛泽东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伟大开创者,不懈把协商民主建设成为我国人民民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又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缔造者,不懈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我们事业的领导核心和最大优势。这两个方面在毛泽东思想与实践中,是密切相关、密不可分的。然而长期来毛泽东生平思想的研究却把两者割裂,以致既未弄清楚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其领导,又未厘清楚协商民主的政治方位。实际上从毛泽东毕生的思想与实践考察,协商民主既是他创立的人民民主的独特形式,又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其领导的独特方式,开创了协商民主的中国范式。本文立足毛泽东毕生思想与实践,探寻其中国范式协商民主的本源、本性、本质、本位,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思想资鉴。

      一 协商民主的本源:毛泽东对协商民主的开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源自毛泽东的伟大创造,毛泽东对协商民主的开创自然构成协商民主的本源。毛泽东在领导人民革命过程中开创协商民主,实质上是在备受支配的近现代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选择,体现着毛泽东不断探索革命道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展现出毛泽东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异常复杂环境下实现党的领导的超凡智慧。因此,对党的领导及其实现方式进行具体深入剖析,方有可能探明毛泽东协商民主的实践本源,厘清毛泽东开创协商民主的思想逻辑。

      近代中国是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长期备受“三座大山”的残酷压迫剥削,中国人民长期受封建主义“四条极大的绳索”束缚,近代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国沦为彻底的殖民地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1910年青年毛泽东目睹军阀对饥民的惨烈枪杀,阅读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①。1925年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正式阐明革命动因:“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②这三个理由简明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内涵,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根本动力。然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主观愿望,而是取决于革命主体与革命对象的力量对比。1939年毛泽东总结近现代中国历史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③近现代中国不仅分别受“三座大山”支配,而且受“三座大山”相互勾结的联合支配,形成一种多元的复合性支配结构。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剥削和奴役,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

      毛泽东自青年时期不断找寻中国道路,探究推翻三座大山的根本方法。以十月革命反观中国政治变局,他从寄希望于对大本大源的先知先觉,转向依靠民众联合的最强力量。1919年,毛泽东自问自答坚定地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④青年毛泽东这个唯物史观性质的政治论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引了根本方法。然而民众大联合何以可能?这不是一个逻辑推导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利益权衡的现实问题。社会各阶级为求得共同利益形成小联合,小联合因共同利益形成大联合,毛泽东指出:“所以要有群,要有社会,要有联合,是因为想要求到我们的共同利益。”⑤然而民众形成压倒一切的最强力量,仅仅因共同利益而形成暂时松散联合不足为谋,关键在于成立足以引领一切小联合形成大联合的革命党。共产党是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动者、领袖者、先锋队、作战部、神经中枢⑥。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指导和帮助下成立,才真正为小联合的形成创造了组织领导保障,为大联合的形成提供了共同使命基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毕生从事民众大联合的革命事业,将党的领导力量与人民群众力量结合起来,开辟了在工人阶级弱小的贫穷落后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创新。

      一切政治问题的关键在民众,一切民众的关键在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首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但近代中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这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方可形成战无不胜的磅礴力量。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过程中,反复强调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1934年,毛泽东针对国民党第五次“围剿”,把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比作铜墙铁壁,这是“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⑦。1941年在抗战前途迷茫之际,毛泽东用人民力量回答“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⑧的困惑。然而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并不意味着人民力量与党的力量会自动结合;相反,中国共产党唯有主动深入人民群众,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一方面反对脱离群众的非马克思主义领导作风,另一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⑨领导干部带着问题深入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请教,既是了解群众困难、需求、愿望的过程,又是集中群众经验、智慧、力量的过程,为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基础和依据。因而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国民党的根本标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