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生态审计平台模型设计与发展路径探讨

作 者:

作者简介:
黎明,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研究。

原文出处: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生态环境建设需进行三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二阶段: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第三阶段:到21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建成美丽中国。”这三个阶段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了生态环境监管体制的发展。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作为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工具——生态审计,必然将势不可挡地出现在审计大舞台上,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力量。现阶段,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将目标着眼于“迈向无污染的星球”,而以“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审计也将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近年来,大数据(big data)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其广泛应用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它的出现也将导致审计领域迎来质的改变和发展。早在2015年,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就明确提出“要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的意见,而随着有关部门颁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与《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等环境监测方面的改革文件,作为审计领域中的新兴领域,生态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充分利用最新的大数据技术,用先进科学的方法推动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推进国家在生态文明领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宗旨,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文献综述

      (一)生态审计的相关研究

      我国早在1992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自然资源保护”,并在后续发展中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审计领域也明确提出了“生态审计”概念,生态审计的目的是结合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来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监督生态环境发展情况,并用实际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但是,我国对生态审计研究的很多方面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存在诸多争议。

      在对生态审计概念的理解上,不同的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单纯地认为,生态审计只是将审计内容扩展到生态领域,而有的学者仅将生态审计看作是环境审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实质差别。周航认为生态审计就是对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以及应付的领导责任进行审计和评价。张亚连等认为生态审计是环境审计的组成部分,是对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消除与预防,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评价、鉴证和监督的行为。郑国洪等则把生态审计的概念理解为生态文明审计,他认为生态文明审计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有关审计部门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采用适当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生态指标偏离于国家规定标准的程度或风险进行监督、评价的行为,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观。以上学者对生态审计的认识都存在片面性,没有深入研究生态审计的本质。本文赞同黎明对生态审计的定义,他认为生态审计是审计机构依据法律法规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破坏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旨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审计活动。

      同时,国内学者对生态审计的研究范围也相对较小。在理论层面上,王芸等通过比较国内外生态审计的制度与实践发现,生态审计在目标的实现路径、主体、对象和方法上存在差异;张亚连认为,生态审计体系包括合规性审计、生态会计信息审计、生态管理系统审计3个方面;王睿认为,生态审计的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并探讨了生态审计在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以及独立审计不同主体中的发展模式。在实务层面上,学者们对生态效益审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把生态效益审计作为未来几年的三大任务之一;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对政府生态离任审计、区域性生态审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在以后的长远发展过程中,生态审计必将是理论和实践的漫长探索过程。

      (二)大数据背景下生态审计发展的相关研究

      大数据,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大数据以其巨大的能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思维,正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已经渗透到了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

      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审计实践中运用大数据技术的途径,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后,大数据技术在审计领域中各个方面都展开了运用。大数据技术发展带来了审计思维、审计对象、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审计方法以及审计报告等的变革。例如,阳杰具体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取证模式的变革,并明确指出,在大数据时代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将被赋予新的内涵;魏祥健从审计技术的角度入手,阐明统计分析方法在大数据审计中的操作规范。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如靳思昌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国家审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的路径;马志娟研究了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环境审计全覆盖面临的困境、实现路径和保障措施等。刘国城探讨了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平台建设的方法与路径。综上,大数据在审计的各个方面、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作为新兴的生态审计,要利用好大数据带来的发展契机,在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尽早发挥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不管是国家、公众、学术界还是实务界都对生态审计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但由于生态审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审计,开展时间相对较短,理论基础十分薄弱,实践也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很多方面未达成一致,存在争议。大数据技术时代的来临为生态审计发展提供了机遇,在数据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必将融入到生态审计中,并推动其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