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提出 “何忽”“那忽”是中古汉语中出现的一个常用复音疑问形式,常在动词前作状语以询问原因,表示诘问、责问等。学界一般都译作“为什么”“怎么”。这一意思,在上古汉语中似乎用一个“何”即可表达。如: (1)夫子何哂由也?(《论语·先进》) (2)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何?(《史记·孟尝君列传》) “何”问原因可作状语,亦可作谓语。历代注家偶或用“何忽”来对译此类“何”。如: (3)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史记·乐书》)唐张守节《正义》:“问乐舞何意发初扬袂,又蹈顿足蹋地,勃然作色,何忽如此也。” (4)“武坐致右宪左,何也?(《史记·乐书》)唐张守节《正义》:“问舞人何忽有时而跪也。” 同样,历代文献中,也偶尔出现过“何忽”与“何”为异文者: (5)汝自有妻妾侍婢,少盛如花,何忽共许高丽婢奸通?(《魏书·献文六王传上·北海王详》)按,《北史·献文王传·北海王详》则作“何共高丽婢奸,令致此罪?” (6)贾嘉隐年七岁,以神童召见。时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于朝堂立语。李戏之曰:“吾所倚者何树?”嘉隐对曰:“松树。”李曰:“此槐也,何忽言松?”(《大唐新语》卷8“聪敏”) 按,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则作“此槐也,何言松?” 于是,以前学界有不少人将“何忽”“那忽”看成是一个复音词,有的将它称为“疑问代词”,有的将它称为“疑问副词”,而将其中的“忽”看成“无义”的衬音语助: 蔡镜浩(1990:238):“‘那忽’犹如何、怎么。”“‘何忽’亦同义。” 王云路、方一新(1992:179、284):“‘何忽’,犹‘那忽’,怎么;为何。”“‘那忽’,为何;怎么。……‘那忽’之‘那’为疑问副词,魏晋南北朝时习用,义为‘怎么’‘为何’,‘忽’字无义,凑足音节而已。《玉篇·邑部》:‘那,何也。’《正字通·邑部》:‘那,借为问辞,犹何也。如何、奈何之合言也。’按:‘那’古读挪(音nuó)。蒋云从师说:‘那忽’犹‘奈何’。” 董志翘、蔡镜浩(1994:228、374):“何忽:[代]疑问代词,用来询问原因。往往带有责问的语气。可译为‘怎么’‘为什么’。”“‘那’,用在动词前,询问原因。可译作‘怎么’‘为什么’。……又作‘那忽’,‘忽’为语助,无义。‘那忽’亦询问原因,亦‘怎么’‘为什么’之义。” 钟兆华(2002:4):“‘何忽’‘那忽’是汉语史上两个尚待认识的虚词。……经考察,作者认为,‘何忽’‘那忽’在语句中的基本职能是充当疑问副词,可以表示疑问、询问或诘问语气。它们以偏正结构成词,‘何’‘那’是词的基本成分;‘忽’不具有实在意义,是个辅助成分。” 但是,也正如钟兆华(2002:4)所云:“‘何忽’,作为汉语历史上的一个疑问副词,似乎迄今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在诸多的关于古代汉语虚词的著作中,以及在众多的涉及古汉语的中文词典中,都未见有作为一个词予以收录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何忽”“那忽”是否为双音词,其中的“忽”是否为“无义”之“语助”,还是值得认真研究与讨论的。 2.关于“何忽”及其扩展形式 其实,我们联系语境,细玩文义,“何忽”与“何”,“那忽”与“那”还是略有差异的。首先,使用此类“何忽”“那忽”的句子,往往带有因突然发生、发现某事而惊讶、责问的意味。以往我们所举之例往往出自中土文献,如: (7)始皇时,童谣曰:“城门有血,城当陷没为湖。”有妪闻之,朝朝往窥。门将欲缚之,妪言其故。后门将以犬血涂门,妪见血便走去。忽有大水欲没县,主簿令干入白令,令曰:“何忽作鱼?”干曰:“明府亦作鱼。”遂沦为湖。(晋·干宝《搜神记》卷13) 按,“何忽作鱼”乃“怎么突然变成了鱼”,与前文“忽有大水欲没”相呼应。 (8)又麻姑手爪不如人爪形,皆似鸟爪。蔡经中心私言:“若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也。”方平已知经心中所言,即使人牵经鞭之。曰:“麻姑,神人也。汝何忽谓其爪可以爬背耶?”便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晋·葛洪《神仙传》卷3) 按,“汝何忽谓其爪可以爬背耶”乃“你怎么突然想到她的指爪可以搔背呢?”这是蔡经心中刚暗想到,即被方平发觉。 (9)逆旅翁谓上曰:“汝长大多力,当勤稼穑,何忽带剑群聚,夜行动众?此不欲为盗则淫耳。”(《汉武故事》①)按,“带剑群聚,夜行动众”也是突发事件。 (10)朔出呼短人曰:“巨灵,汝何忽叛来,阿母还未?”(《汉武故事》) 按,“汝何忽叛来”即“你怎么突然逃来”。 (11)义宾弟义綦,元嘉六年,封营道县侯。凡鄙无识知,每为始兴王浚兄弟所戏弄。浚尝谓义綦曰:“陆士衡诗云:‘营道无烈心。’其何意苦阿父如此?”义綦曰:“下官初不识,何忽见苦。”其庸塞可笑类若此。(《宋书·宗室列传·长沙景王(刘)道怜》) 按,“下官初不识,何忽见苦?”乃“我完全不懂,你为什么突然拿来戏弄我?” (12)(尔朱那律)归曰:“臣从太原王(尔朱荣)来朝陛下,何忽今日枉致无理?臣欲还晋阳,不忍空去,愿得太原王尸丧,生死无恨。”发言雨泪,哀不自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城内·永宁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