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国家审计实践中,审计准则是执行审计业务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在审计过程中处理各类事项比如方案、证据、底稿、报告、决定和结果等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法定审计职责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刘家义,2015)。自1983年我国建立审计机关以来,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经济监督的要求,在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审计规范体系中,国家审计准则是上承审计法、下接审计指南的部门规章。 2015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中提出要“及时推动修订完善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健全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其配套文件《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完善国家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体系,明确各项审计应遵循的具体标准和程序,提高审计的规范性”。随着审计实践的创新发展,审计内涵外延不断丰富发展,现行国家审计准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审计工作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完善修订,为国家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一定的保障。 二、文献综述 国家审计准则理论是审计理论体系中的基础理论,与审计的本质、特征和目标等密切相关,并且相关理论都能体现在准则具体内容中。国家审计准则理论也是应用理论,其直接应用于审计行为规范,并且服务于审计实践活动。国内外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其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位和作用、国际对比、发展变化以及准则变迁等。 关于国家审计准则的定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审计准则是由权威机构发布并认可的规范或标准,用以明确审计主体资格和指导审计人员行为,是专业审计人员的最高行为准则,并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时必须遵守,制定了执行审计业务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刘明辉,2004;刘彩霞,2011)。关于国家审计准则,国外已有研究分析了匈牙利国家审计机构在国家治理方面(Agnes,2015)和稳定公共财政方面(Domokos等,2015)的作用。国内学者分别从社会嵌入理论视角(王会金和戚振东,2013)、协同理论视角(王会金,2013)、柔性与组织动态能力理论视角(赵华,2014)论述国家审计对国家治理的作用。李齐辉等(2001)指出国家审计准则在整个审计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不仅能调节审计主体及其行为,还能调节部分审计客体及其行为。孙宝厚(2010)将国家审计准则解读为依法制定的更具可操作性的广义法律法规的组成部分,不仅对审计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同时具有法律约束力(马佳迪,2011)。与其他准则相比,国家审计的高度技术性特征决定了相应准则应当具备一定的操作性和规范性,是审计实务的基本操作指南(胡智强,2012;邢维全,2015)。因此国家审计准则是规范审计行为的基本准则,既是指导审计作业的“路线图”,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防护衣”(项文卫,2011;项文卫,2012)。关于国家审计准则的作用,秦荣生(2003)认为国家审计准则能够起到维护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合法权益以及促进国家之间审计经验交流的作用。袁少茹(2011)强调了国家审计准则有助于推进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建设,张晓茹(2011)从审计实务的视角论述了国家审计准则的作用。龙冰(2012)认为国家审计准则在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推进完善国家治理等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关于国家审计准则国际对比的研究,总体上来说,中外审计准则之间既有差异也有共同点。政治体制、法律体系及其完善程度、国家审计发展过程、审计体制和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都会影响国家审计准则的制定(余效明和曹慧明,1998)。王光远和张晓瑜(2006)从审计体制出发,论述了中国和俄罗斯的国家审计准则在制定依据、演进过程以及框架结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张晓瑜(2006)则对比了中国和俄罗斯的国家审计准则。马佳迪(2011)从目标定位、框架结构和具体规范等方面,分层次地对国际政府审计准则和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异同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差异形成途径和审计机构权限等角度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中国和美国审计准则在审计理念和执业要求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名称和编写体例等方面存在差异(项文卫,2012)。何瑞雄(2015)详细阐述了中美两国审计准则在独立性、审计质量控制及绩效审计等十一个方面的差异。 关于国家审计准则的发展与变迁,研究发现国家审计准则在国际层次的标准化是由全球化进程和分享交流机会决定的,并且国家审计准则实行的主要阻碍是有限的人力财力以及将国际准则转化为本国文字的语言问题(Slobodyanik,2014)。Steinhoff(2000)阐述了美国政府审计准则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审计师的工作积极性、如何降低成本以及内部控制的定义等。我国审计准则的出现晚于审计职业,但其在审计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萧英达,2000)。李齐辉等(2001)论述了审计环境和审计模式对国家审计制度的决定作用。在恢复审计制度以来,随着审计实践的探索发展,审计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原规范修订后制定的分层级系列准则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准则体系的初步建立(张龙平,2003)。在我国,推动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因素和政府为主体的政治因素,其中经济因素是本文的主要分析重点,而主要政治因素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由于制度的内在特征,准则在变迁过程中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熊未平,2009)。因此,在国家审计准则的变迁过程中,为了解决审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准则制定中的主导作用,而民间组织的辅助作用也十分重要,应重视意识形态在审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作用。王彪华(2016)论述了技术方法进步对我国国家审计准则提出的信息化挑战,进而促使国家审计准则及时做出调整。基于审计目标理论,王彪华(2016)强调审计目标的变化决定了国家审计准则变迁的方向。另外,企业会计准则不断与国际准则趋同,对国家审计准则的内容和模式等方面的完善具有借鉴意义(王彪华和杨亚军,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