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与东北方言的形成及其层次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邹德文,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长春 130032)。

原文出处: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内容提要:

东北方言的形成以及形成的历史层次,跟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箕子入朝鲜、燕王喜保辽使得汉族人进入东北,为东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契丹辽劫掠人口、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使幽燕话成为东北方言的基础方言;女真金掳掠汉人、实行“实内”之策,促进东北方言发展,也使冀鲁官话以及中原官话形成了东北方言的第二层次;明代的辽东行政管辖归山东以及贸易、灾荒等原因,还有胶东人泛海北上使胶辽官话成为东北方言第三层次;清初东北方言“从龙入京”严重影响了北京官话,后来“贵胄还籍”使北京官话成为东北方言第四层次。构成东北方言的各层次方言没有逐层替代,不存在覆盖,多为平行发展并有交融,表现出浸润式和蛙跳式扩展。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2 期

字号:

      自从《东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3期)发表、《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年初版、2012年第2版)出版,贺巍、熊正辉、张振兴等先生主张东北官话独立成区以来,东北方言是怎样形成的?形成东北方言的历史层次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就成了学术界很关注的热点话题。林焘先生、李荣先生、尹世超先生、吕朋林先生对东北方言都有一些论述,其共识性的结论有:东北官话是一支最终形成较晚的官话;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很接近,东北官话比冀鲁官话更接近于北京官话;东北方言是普通话的源头之一。[1-4]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时间问题,东北方言形成较晚,到底有“多晚”?第二,方式问题,东北方言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层次问题,东北方言的来源有哪些,包含几个层次?由于记载东北方言的韵书、韵图十分罕见,寻求内部证据相对困难,所以讨论这几个问题就要倚重史书、方志、域外对音资料等文献。丁邦新先生指出:“‘优势语言’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来源,造成文读音的层次,而读书、科举、官场的需要则成为推波助澜的动力。至于白话音,则因为移民群先后的混杂,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层次。”[5]3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历史事件讨论东北方言形成的时间与过程、形成的方式与层次等,以就教于方家。

      一、箕子入朝鲜、燕王喜保辽与汉族人进入东北

      东北方言是汉语的方言,一定是先有汉族人到东北后才成立。虽然汉族人进入东北始于何时难以考证,但是关于“东北地区早在先秦就有了汉民族的足迹”的论断是可信的。①请看以下历史事件:

      (一)箕子入朝鲜

      商末周初,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时,箕子率殷遗民5000人进入辽西地区,后来又由此东迁朝鲜半岛的大同江流域,这是见于史书记载的商周之际进入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一支中原移民,也应该是最早到达东北的以汉族为多数的移民。姜维公主编的《中国东北民族史》载:“张博泉根据东北地区发现的铜器考证,在商周之际进入东北地区的中原移民远不止箕子所率的一支,至少还有鱼氏、荷氏、舟氏、车氏、尹氏、鬲氏、史氏、姜氏、蔡氏等族群,这些族群多是由山东迁入今辽西地区。这些族群的迁入,无疑对东北南部地区的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后代燕国统治东北南部地区打下了基础,也为东北南部地区成为汉族的发源地之一奠定了基础。”[6]99-104

      (二)燕王喜、太子丹保辽

      西周至春秋时期,随着燕国势力向东北的扩张,特别是在齐桓公北伐、帮助燕国打败对抗燕国的山戎诸族以后,古燕人和山东半岛的齐人也开始大量迁入东北南部地区。[7]更重要的事件发生在燕国灭亡前夕,出现了一次中原移民进入东北的高峰。公元前227年,燕军在易水之战中被秦军击败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8]卷86,这次迁入辽东的人口约有4万人[9]。这是东北汉族人口发展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改变了东北地区的民族结构,也为秦汉时代东北南部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短命的大隋,似乎没有多大兴趣向东北移民,隋唐时期的辽西地区,汉族人口居多的只有营州。据《新唐书·地理志》载,营州有997户,3789人。[10]卷43从人口基数来看,即使汉族人口占多数,那也不能算有很多汉族人。李治亭《东北通史》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两次大规模中原人口迁入辽西、辽东,一次是东汉末年至公孙氏政权建立之际,一次是西晋末年至十六国初期。东北地区儒学与教育是伴随着大批汉族士族的迁入而发展起来的。”[11]146儒学和教育的发展,是能够促进该地区汉语言与汉文学的发展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地区流传下来的诗歌不多,值得称道的有北魏先祖用汉字书就的嘎仙洞室祝文。事实上,“我国东北各少数民族,在唐代及以前,皆无本民族之文字,通用汉字作为纪事和传播文化、交流思想之工具”[12]227。因此,使用汉字仍不能证明汉语形成了东北方言。

      方言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是复杂的,但是有些条件是形成方言的基本条件,比如使用某一种语言的人口居住要相对集中(粤方言),首先形成方言岛(客家话、站话),然后再扩展,在扩展中发生接触性变化。再比如使用某种语言的人,在人口数量上要有优势,同时还要有文化、经济、政治等其他多方面的优势,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优势语言,否则就会失去语言的独立性。所以,从文献方面来看,箕子的汉族随员去了朝鲜半岛,应该没有留到东北。其他历史时期移民到东北的汉族人是不是又回到了原籍也不可知,能够间接证明的是:直到民国时期,汉族人来东北都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定居”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如海潮一样地来了还走,春天来东北耕种,秋末收完粮食就回“老家”、回“关里家”。

      综上,不能证明唐前的东北地区汉语具有优势特征,不能证明移民到东北的汉族人集中居住到了某地,只有今辽宁一些地区汉族人口相对多一些,但不能证明汉族人口明显多于当地人,文献证据不能证明此时汉语形成了东北方言。因此,这一时期只能算是东北方言形成的准备阶段。

      二、契丹辽劫掠人口、石敬瑭出卖燕云十六州促使东北方言形成,幽燕话成为东北方言的基础方言

      契丹辽难改游牧习性,不断到中原劫掠,而劫掠人口是经常性行为,这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石敬瑭的燕云十六州归附辽,则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幽燕话成为东北方言的基础方言。

      (一)契丹辽劫掠人口为汉语东北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辽屡次对中原发动战争,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掠夺人口。下面是契丹辽较大规模掳掠或强制移民汉族人到东北的情况简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