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点摘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用儿童语言来进行语言学论证

      ——一些方法学上的考虑

      人们一般采用两种语言证据来进行语言学论证: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前者包括各种表达式的形式语义特点以及语言形式的分布;后者则包括来自儿童语言、语言演变、语言处理和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相关语料。用儿童语言来进行语言学论证,在一个层面可以为某一种理论提供示例、说明和诠释,如功能学派韩礼德对婴儿语言的描述、结构主义学派雅柯布森的音系获得学说以及生成语法对早期幼儿句法的各种转换分析。在另一个层面,儿童语言可用来确认或支持某种理论或假说,给语言分析建立一个实证基础,并通过新规律的发现反过来推动语言理论的建构,这方面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对普遍语法中结构依赖性原则和功能范畴的验证。文章回顾一些经典个案,从中探索如何把儿童语言运用在语言学论证当中,提出一些相关的方法与准则。儿童语言证据与语言学论证之间呈现复杂的互动关系,不能简单地仅以儿童掌握某种形式的难易或这种形式出现的早晚作为支持某种语言分析的关键证据。用语言获得数据来印证一种语言分析,必须在语言发展及其初始状态(普遍语法)这两方面都具备一个理论模型,才能有效地建立理论和获得证据之间的联系。本文对近年来用儿童语言来论证句法分析的名动包含说进行评估,指出其方法论上的不足,并说明儿童语言事实并不支持该分析。

      《当代语言学》,2018.4.552~571

      视听输入对二语学习者英汉韵律边界的感知效应研究

      国内韵律感知研究一直关注传统的听觉韵律,然而,言语感知的过程实际上是视听觉模态融合的认知加工过程,感知者凭借听觉(边界调)和视觉(面部表情)线索对韵律边界进行信息加工。本研究以McGurk效应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反应时和准确率的测量,考察视听输入对中国二语学习者英汉韵律边界的感知效应,并与英语母语者英语韵律边界的视听觉感知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视觉模态对边界的感知效应最强;2)汉语边界较英语更慢也更难感知,受母语语言的影响,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韵律边界的听觉感知模式不同,视听觉模态的感知表现出母语优势和组内优势效应;3)英语母语者在英语韵律边界的听觉感知上表现出母语优势,学习者英语韵律边界的视觉感知和视听觉感知加工接近英语母语者,说明视觉信息能促进二语学习者对外语的理解;4)非末尾边界比末尾更易感知。反应时和准确率总体呈现一致性(反应时越短,准确率越高)。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715~726

      汉语二语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的元分析

      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是指当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在阅读理解时,附带学会词汇的意义、用法。2000年以来,汉语二语习得领域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关于附带习得效果的实证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文章运用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2000-2017年的有关实证研究结果。通过合并21个独立样本的习得率,发现当目标词出现1至3次时,学习者在即时后测中的合并习得率为33.9%,在延时后测中的保持率约为75%。亚组分析确定“有无前测”为异质性来源,即无前测的研究可能存在阅读前学习者已了解目标词词义的情况。因此我们呼吁研究者摒弃主观判断,科学确定目标词。此外,文章还从实验设计、阅读材料、学习者三方面对其他七个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或定性讨论。

      《世界汉语教学》,2018.4.555~57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