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是中华各民族历经千年历史不断积淀的智慧成果,谚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的文学魅力。对于谚语的收集和整理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构建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积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系列政策更是坚定了我们对谚语收集和整理的信心。对谚语进行合理的归置需要一个足够大的框架和体系,这一体系必须要有很大的吞吐量以承载所有收集来的中华各民族谚语,它要像一个大的存储库,把全部的谚语按照语义分门别类地归于其中,只要有使用需要,就可以从这个库里直接拿来为我所用。当然,这一体系的设立必须有科学的根据和方法,只有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律建构的体系才能够更加精准、科学地让所收集来的各民族谚语“各得其所”。所以,构建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分类体系,不仅对我们探析各民族文化内涵、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有重要价值,而且在揭示中华民族广泛的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分类的基本原则 中华多民族谚语义类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三级,最顶端主要有“生产生活”“精神意识”“国家社会”“教科文卫”以及“客观自然”等五个一级类目,五个一级类目之下又设“日常生活”“物质生产”“人体人生”等21个二级类目,之下再设121个三级类目。其中,一级类目是整个体系的纲目,起到统领作用,二级类目是连接第一层级和第三层级、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的中间层,第三级类目是更为细致的、能够直接对所收录谚语进行反映的类目。每个类名的设计、上下级类目以及左右类目之间的关系是整个体系具有科学性、逻辑性以及清晰度的体现。 义类体系的构建应基于中华多民族谚语的特点。或许在平时说话中,我们能够将谚语应用得恰到好处,但是在进行学术性的归类时就会发现,尽管有着要凭借主要含义进行分类的意识,但正因为谚语本身语义的模糊性,使得单凭人工强行分类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也应当顾及谚语本身的特点、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大众认知和社会习惯。 (一)谚语文化的发展状态对义类体系的包容性及周遍性的需求 各民族谚语数不胜数,然而,通过对以往谚语辞书所收谚语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谚语收录方面,不全面、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弊病。首先,从谚语收集的数量看,汉族谚语的数量远多于少数民族谚语;从收集到的谚书看,有关汉民族的谚语辞书居多,专门收录少数民族谚语的辞书较少。从整体上看,汉族谚语收录较全面,少数民族谚语多为精编版,出版的谚语书籍大多只收录关于某个民族的最多几千条谚语,收录不够全面。例如,《中国谚语集成》在收录少数民族谚语时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其收录的少数民族谚语屈指可数,而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系列少数民族谚语辞书最多的也不过几千条。 对于此类问题的出现,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从历史渊源看,黄帝时期汉族先人——华夏族就已经存在。5000年来,汉族的发展从未间断,因此,汉族文化能够在历史演进中延续至今。而各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长短不一,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从时间上看,汉族占绝对优势。从文明进程看,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汉字的不断发展无疑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保障。有些少数民族如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等都拥有自己的历史、语言和文字,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文化的保留与传承。然而,有些少数民族是在外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还有一些民族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所以在历史发展中势必会丢失一些传统文化,这也是少数民族谚语数量偏少的原因之一。从思想上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不仅在谚语中多有反映,而且儒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也为谚语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这也为汉谚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创造了条件。从民族融合角度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由来已久,各个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许多少数民族的谚语已经进入到普通话的话语体系中,这类谚语消解了民族性,与中华多民族谚语合二为一,它们在形式上与内容上都与汉谚没有差别,让后世的读者误以为是汉谚,从而忽视了其来源。 除了上述原因外,其他一些因素也造成谚语收录的不全面或不均衡。比如,从收集的谚语以及出版的谚书看,以农谚和社会生活的谚语居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始社会开始的采摘及狩猎等农副业的发展、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发展都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历史上的经济地位。在农业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对于劳动、实践、农业经验的总结、气象和时令的观察以及在劳动中形成的勤劳、淳朴的性格都在谚语中得到了反映。例如,朱语尊先生的《民间谚语全集》直接将谚语分为“俗谚”和“农谚”两大类,俗谚从为人处世到家庭再到社会百态,农谚从气象到养殖再到农民经济和农民箴言的总结等,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在少数民族谚语中,围绕生产和处世的谚语比较多。此外,少数民族还有一些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谚语,其他如修养、文艺以及生活意趣方面的谚语就比较少了。例如,《少数民族谚语选》收录了包括阶级、为人处世、婚姻爱情等在内的许多大的类目,但未见有关于享受人生、生活情趣方面的谚语。 在文教类的谚语中,戏曲、琴棋书画等文艺类谚语较多,科技类谚语较少。这与我国的传统思想有很大关系。历代王朝对自然科学的重视程度要低于对人文科学的重视程度。人们的娱乐往往以欣赏戏曲、音乐、舞蹈为主,对探索自然等方面的兴趣着实不大。尽管科技进步与经济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但古代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对自然科学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因此,科技谚语的数量非常少。另外,由于新词新语的大量涌现和人们讲话的即时性、自由化,很多看起来像是科技类谚语的句子是否真的是谚语还有待进一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