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郁《新刊韵略》自金哀宗正大末著成以后,不久金朝就灭亡了,可能王氏韵书在金朝还没有投入使用。金朝灭亡是在哀宗天兴三年(1235),第三年的丁酉年(1237),元太宗下诏在占领区实行科举考试,这是金亡后蒙古人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当时科举考试的方式无疑是沿袭金朝旧例,其诗赋考试所用韵书也无疑是金朝的《礼部韵略》或者是类似《新刊韵略》的私家修订本。①当时南宋还没有灭亡,时值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不可能使用宋朝的《礼部韵略》。 《礼部韵略》向来以简略见称,观宋人《礼部韵略》即可知金人官韵如此,所以才会有各种私家增修本。如宋人官韵增注本有无名氏《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毛晃父子的《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和欧阳德隆《押韵释疑》等,金人官韵也是如此,王文郁《新刊韵略》即是其中之一。许古序有言:“稔闻先礼部韵或讥其严且简,今私韵岁久,又无善本。文郁累年留意,随方见学士大夫,精加校雠,又少添注语,既详且当。不远数百里敬求韵引,仆尝披览,贵于旧本远矣!”[1]可见金人官韵有多家私人修订本,而王文郁韵书则为其中之善者。 窝阔台实行科举实在是笼络金朝知识分子的一个重要举措。金朝刚刚灭亡,蒙古人急需在思想文化上软化人心,尤其针对知识分子这一国家和社会的中坚力量。在科举利禄政策鼓励下,臣服于蒙古人的金朝读书人又看见了希望,因为科举是一个人的重要仕途之一。于是王文郁的韵书得到重视,元宪宗二年壬子(1252),也就是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王文郁《新刊韵略》得到刻印,这就是《古今韵会举要》(下简称《韵会》)所说的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平水韵》。此为《新刊韵略》最早版本之一。是否为官家许可下的刻印,现在还不好说。尔后有《排字韵》(敦煌出土本残叶),有成宗大德四年(1300)梅溪书院《排字礼部韵略》,今曰朝鲜刊本《排字礼部韵略》是它的传承本,又有大德十年(1306)中和轩《新刊韵略》,尔后有英宗至治年间覆刻中和轩本,今北京和上海图书馆藏有清影抄本。仁宗皇庆二年(1313)下诏实行科举取士,从此《新刊韵略》被指定为元朝的“礼部韵略”。今存世的至治年间覆刻本《新刊韵略》卷首所载《圣朝颁降贡举三试程式》等可以说明这一点。 刘渊“平水韵”自清代钱大昕以来,尤其是现代学者,研究考辨文章甚众,逐步弄清了两个问题:(1)并韵106部或107部不始于刘渊;(2)刘渊的平水韵就是王文郁《新刊韵略》的改版。但还有一些重要内容没有辨正清楚,甚至以讹传讹,今天仍有研究之必要。 二、刘渊平水韵之正名 根据《韵会》叙述,《平水韵》作者似乎是刘渊,凡例言曰: 江南监本免解进士毛氏晃增修《礼部韵略》,江北平水刘氏渊《壬子新列礼部韵略》,互有增字。今逐韵随音附入,注云毛氏韵增、平水韵增,凡二千一百四十二字。毛氏增一千七百二十字,平水韵增四百三十六字。[2] 宁继福(忌浮)先生做了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将《韵会》所引《平水韵》436个韵字与现存《新刊韵略》一一比照,两者相差无几,包括“新添”“重添”韵字以及它的注释情况等(少数韵字的字体或注释略有差异,见下),从而回答了清儒钱大昕等人的疑问:“岂渊窃见文郁书而翻刻之耶?”[3]“渊所刻者,殆即文郁之本?……然某究以未见刘书,不敢决其然否。”[4]后道光年间江苏常熟人张金吾对《韵会》所引《平水韵》436字与《新刊韵略》做了比较,其结论就是:“渊书今不可见,就《韵会举要》所引考之,盖袭取文郁之书而稍有增损者也。”[5]张金吾《藏书志》今人见之甚少,所以最后论证刘渊《平水韵》与《新刊韵略》关系的,此功当属宁继福先生。 清人研究及宁继福先生研究,今日可成定谳。然而“刘渊”之名却大可推敲。从《韵会》著述年代看,我们认为“刘渊”并非实有其人,而是熊忠假托之作者。 考史,刘渊字元海,西晋末人,本是西汉时期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后裔,汉高祖刘邦以宗室之女嫁给冒顿单于,相约为兄弟,其后子孙都以刘氏为姓。晋惠帝永安元年(304),刘渊自称汉王,建年号为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国号为汉(史称汉赵、前赵)。晋永嘉八年(308)刘渊称帝,由此揭开了“五胡乱华”之序幕,刘渊也就成为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开国皇帝。②唐人有言:“元海傑然,首乱华夏。中原丧没,凡数百年。”[6]因此,“刘渊”便成为蛮夷政权僭帝称号的代名词。 考《韵会》撰作,是在宋末元初,刘辰翁序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壬辰(1292),熊忠序言写于元成宗大德元年丁酉(1297)。作序时间总是晚于著述时间,所以推测《韵会》于宋末就开始著述,黄公绍宋末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及第,《韵会》写作也当在此年之后。《韵会》内容实质就是在宋代《礼部韵略》基础上而进行音义上的重新修订和编排,一是增加注释、订正音义讹误,二是采用107部框架按声类编排。入元以后,黄公绍基本上隐居不出,此时《韵会》编写工作基本上完成。其余工作是由馆客(可能是门生)熊忠等人完成的。其初黄公绍所著书名曰《古今韵会》,后来熊忠在此基础上删繁就简,增加韵字,遂名曰《古今韵会举要》。熊氏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