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文艺意象研究述评

作 者:
金声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八十年代以来,“意象”研究成为我国文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有关的论文论著数以百计。虽然目前研究成果很多,但散乱重复和各执一端的情况比较严重,有必要加以整理和评介。

      一、渊源考索

      当代文艺理论界曾经一度认为意象概念源于本世纪早期欧美的意象派。敏泽、陈良运经深入考证,指出欧美意象派的主将庞德是受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启发才悟创意象诗的,而中国文论中早已熟用意象概念。英语image包括“象”、“肖像”、“映象”、“物象”等多种意义,在心理学研究中普遍运用,只有庞德把它界定为“思想与感情的复合体”,“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情绪”才与我国古代诗文理论中“意象”的内涵大致相通。陈良运说:“将image译为意象,是洋遵中例。”这种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在古文献中,与意象有关的“象”词最早见于《尚书·说命上》,《老子》中也有超越具体物象的幻象用法。《周易》第一个将“象”与“意”结合起来,虽尚未组合成一个词,但开了意象之辨的先河。“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但仍属哲学范畴。刘勰继王充之后明确使用“意象”一词,并第一次引进文学理论之中,从此便成为古典文论的重要范畴。

      杨匡汉《诗学心裁》侧重从文化观念来研讨意象的发生发展,他认为《周易》注重“立象”,《庄子》注重“得意”,两者形成一种互补,强调以象达意,是意象理论之滥觞。而佛教、玄学的兴起影响了“立象以尽意”向内在层次的转化,从而形成了“意象”观念的诞生,而意象理论的成熟,大体上是在明清时代。

      二、概念界定

      古人运用意象的涵义大约有以下几种:1.表意之象;2.意中之象;3.意与象分解,意指主观,象为客观;4.与意境相同;5.指艺术形象。古代典籍中的意象运用比较随意,有泛化倾向,所以对其进行界定是近年学者用力较多的。

      目前对意象的界说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无非两类:作品客体说和主体心象说。前者以袁行霈、李元洛为代表,认为意象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后者以胡经之、夏之放为代表,认为意象存在于主体头脑中。

      袁行霈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胡经之说:“审美意象,乃是包含着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心理复合体。”(见《文艺美学》)艾青、夏之放、杨春时、成立等都发表过类似的见解。他们认为意象只存在于主体心中,是意中之象,主客观交融完成于心理活动之中。艺术品只是主体心中意象的符号化形态。

      三、意象与形象

      有人主张扬弃“形象”说,独尊“意象”。多数人认为两者属不同性质的概念,可以并存,但应加以区别。对两者区别,一种意见认为“形象”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的整个外部表征,存在于客观对象事物一方面,而“意象”是主观意识中的表象,强调主观性方面。另一种意见认为“形象”是相对情感和抽象而言的,一切具象的事物或感觉到的东西都可称作形象,而意象只是一种特殊的形象。

      关键是艺术品中的具象化的东西何以分辨形象还是意象。陈良运提出了两个办法:由外观之相判断和由内观之性辨别。由外观之相判断主要视其变形与否,凡是变形的艺术形象必定是意象。对不变形的意象只有通过内观之性来辨别,主要看其“意蕴是否含蓄不尽,尤其是否具有多义性”。笔者认为一言以蔽之,即看其有无意味,有意味者就是意象,无意味者就是普通形象。还有一个办法,即观其是否是现存的,凡是强化了主观意念、现实中不可能存在而可想象感觉的形态,如“苦雨”“金山”等必定属意象范畴。

      四、意象与意境

      首先是讨论两者的渊源关系,有三种观点:1.意象产生于先秦的《周易》,意境产生于秦以后的佛学;2.意境由意象理论发展而来;3.两者都与道家有联系,既独立并行地产生和发展,又相互有着深刻的影响。

      其次讨论两者的结构内涵。多数学者认为两者的结构形态是一样的,不外是主、客观的统一体,或是“意之象”、“意之境”,或是“意与象”、“意与境”。不同主要在于“象”与“境”的内涵有大与小、个体与整体的区别。“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另一种意见认为“象”只是指具体的形象,而“境”则同时又包含着一种范围和空间的涵义,犹如当代物理学中的“场”,包含着一种氛围、态势等,也指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程度、主体的特殊感受等等。

      第三,讨论两者的存在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1.因果关系:意象是因,境界是果;意象是手段,意境是目的。2.虚实关系:袁行霈认为:“象指个别事物,境指达到的品地。象是具体的物象,境是综合的效应。象比较实,境比较虚。”两者好像磁铁与磁场的关系。

      五、意象类型

      宇宙之大,万象纷呈,艺术家的创作更是千变万化,任何一种分类方法都无法穷尽其象。因此,只要能举其荦荦大端的分类方式就有存在的价值。目前已出现了这样几个角度分类的方法:1.从内容来分,有五类说(自然的、社会生活的、人类自身的、人创造的、人虚构的);有三类说(自然的、人生的、神话的或是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2.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有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动觉的、错觉的、联觉的或是通感意象。3.从生成过程来分,五类说:主体性意象,迹化性意象,本体性意象,兴象性意象,味外性意象。笔者以为分三类:创作主体构思成熟的“主体意象”,物化成符号形态的“意象符号”,读者心中被唤起的“再生意象”。4.从表现手法分,四类说:比喻型、比拟型、象征型、描述型;三类说:描述性、拟情性、象征性意象。5.从状态角度分,静态意象和动态意象,景内意象与景外意象,显意象与潜意象。6.从结构功能分,两类法:情态型(包含象与意结构同态同形、象与意结构异态同形,象与意结构异同交错三种)和义理型(包含潜沉的、明晰的两种)。杨匡汉《诗学心裁》中划分较为独特,细分为辐射式、并置式、叠映式、类矛盾式、多重转折式等,论例详备,自成一说。7.从符号传达分,目前主要从与词语关系来分,分为单纯意象和复合意象。应该说这一角度分类研究意象十分有意义,因为它是意象价值显现的关键。但目前这方面的成果还比较薄弱,有待加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