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陆对台话语主导权的建构:意义与思路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 100872

原文出处:
统一战线学研究

内容提要:

如何加强大陆对台话语主导权的建构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大陆未形成对台话语主导权。原因主要有:大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两岸力量对比中没有占据显著优势地位;大陆未凝聚起一支建构话语主导权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大陆涉台研究力量分布状态不尽合理。大陆的对台话语现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推动大陆对台话语主导权建构,不仅是大陆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的内在要求,也是增进大陆软实力的重要举措,还是防止大陆陷入台湾“话语陷阱”的需要。未来大陆建构对台话语主导权的基本思路是:在学术话语方面,着力建构大陆自己的概念、理论、分析框架和方法论体系;在政策话语方面,要通过修正旧论述来建构新论述;在大众话语方面,要着力打造和使用涵盖两岸元素的论述;要有意识地打造一批进行理论创新和话语建设的研究团队;要坚持以解决问题为指向,增强话语对两岸分歧的解释力;要强化话语的利益基础,并系统稳妥地推进。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18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378(2018)04-0005-07

      DOI:10.13946/j.cnki.jcqis.2018.04.001

      引用格式:王英津.论大陆对台话语主导权的建构:意义与思路[J].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4):05-11.

      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所处历史方位的科学界定,是我国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一切工作布局的出发点,也是大陆制定对台政策的出发点。对于大陆来说,如何结合新时代这一大背景,进一步将大陆战略优势有效地转化为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乃至两岸和平统一的推动力,是当下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新任务。其中,加强大陆对台话语主导权的建构是这一新任务的重要内容。

      一、大陆尚未形成对台话语主导权的表现和原因

      所谓话语主导权是指在话语领域因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而产生的引导、改变乃至支配其他个人或组织的话语权力。从内容构成上说,对台话语主导权主要包括两部分:学术话语和官方话语,而后者又包括政策话语(大陆处理对台事务的政策表述)和大众话语①(大陆争取台湾民心的政策表述)两部分。为行文清晰起见,笔者将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大众话语作为相互关联的三个概念并列起来使用。

      (一)大陆尚未形成对台话语主导权的主要表现

      虽然大陆在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对台湾已经形成明显的战略优势,但在话语权领域并未占据明显优势,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在学术话语方面,大陆迄今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研究两岸关系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目前,部分大陆研究者尤其是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年轻学者,或对两岸关系中的深层问题了解不够,或形成了用台湾话语来诠释两岸关系问题的路径依赖,习惯性地照搬台湾学界的语词和理论来研究两岸关系。从目前大陆公开发表的涉台研究成果来看,沿用的概念和理论多是由台湾方面在20世纪80—90年代建构的。譬如,“台独”“独台”“华独”和“蓝营”“绿营”。在那个年代,这些概念较好地反映了台湾社会的政治生态状况。但时过境迁,这些概念已经不能很好地诠释和描述当前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和发展境况。再譬如,“主权—治权”理论分析框架。台湾学界在建构这一框架时,本身就是基于“对己有利”“为我服务”的原则,即使这些概念已经不合时宜,台湾方面也不可能主动放弃它们。因此,在大陆未能建立起自己的话语表述概念及理论的情势下,不仅谈不上用己方话语影响台湾社会,反而容易掉进台湾方面所建构的“话语陷阱”。

      第二,在政策话语方面,虽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主导权问题,但仍存在既有表述有待于与时俱进的问题。当前,大陆对台政策话语在整体上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但是,其中的个别表述在当时适应和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也发挥了积极的功效,随着时代背景和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存在着调整或更新的问题。譬如,20世纪90年代后,大陆方面曾表示,在一个中国原则下,什么都可以谈,甚至未来两岸统一时的“国名”“国号”都可以商量;海协会会长汪道涵提出了“共同缔造论”,即“一个中国并不等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等于‘中华民国’,而是两岸同胞共同缔造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应是一个尚未统一的中国,共同迈向统一的中国”[1]。“共同缔造论”是汪道涵在当时两岸力量对比并不悬殊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时至今日,两岸综合实力已经不在同一量级,在大陆日益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的情势下,修改“国名”“国号”和共同缔造第三主体的模式很难被大陆民众接受,需要重新框定。

      第三,在大众话语方面,对台湾民众的影响力有待增强。大陆是否掌握对台大众话语主导权,主要看以下两个指标:其一,是否对台湾民众产生说服力;其二,是否对台湾民众产生引导力。前者来自该话语是否能直接得到台湾民众的认同,后者来自于该话语是否能间接得到台湾民众的认同。进而言之,即大众话语本身是否反映两岸关系发展的需要与趋势,并凭此促进台湾民众逐渐接受大陆的话语内容,最终形成两岸价值共识。依据这两个指标来观察,我们发现:过去一段时间,大陆的对台话语对台湾民众产生的影响力不大,原因是绝大部分台湾民众根本就不愿意听、不愿意看、不愿意了解大陆对他们所做的宣传和论述。笔者认为,这种状况固然与他们对大陆的敌对情绪有关,但与我们的话语建构不到位也有直接关联。

      (二)长期以来大陆未形成对台话语主导权的主要原因

      第一,大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在两岸力量对比中没有占据显著优势地位。这是根本原因。在两岸互动交流的30多年中,大陆更多地重视对台政策的表述和调整,而忽视了对台学术话语的建构和创新。长期以来,台湾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成绩,尤其是台湾作为西式自由民主社会的一员,习惯性地以西式话语来审视和评价大陆,并凭借一时的民主成就对大陆体制抱有偏见。与此同时,大陆体制的优势尚未充分得到阐释,这不仅削弱了形成自己话语主导权的信心,而且助长了台湾方面话语权的“威风”。过去大陆综合实力不强,是大陆未能形成对台话语主导权的主因。大陆学界频繁论及大陆在两岸力量对比中的优势地位,也仅是近些年的事情。

相关文章: